□ 胡家文
“走,去罗泉吃豆腐拍老房子。”春光无限的三月,蜗牛摄影群的摄友们雀跃相邀。
到了罗泉,才知罗泉出名的不只有豆腐宴,还有盐神庙、四川保路运动罗泉会议会址、绣楼、子来桥、茶马古道等诸多古迹,以及罗泉溶洞、盘破门功夫。
罗泉镇,又名“罗泉井”,始建于秦朝,地处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地区,古时以产盐而闻名。罗泉井沿河而建,明清建筑集中,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
走进因蜿蜒而不见首尾的老街,石条路,青瓦木板楼,偶有近年的水泥楼房夹杂其间。穿榫斗拱、飞檐翘角、气势如虹的建筑风格,精雕细凿的木、石、砖雕墙饰,诉说着罗泉当年的兴盛发达。
罗泉井这天“赶场”,行人在拥挤的街道不急不躁走着。店铺老板热情地招呼着进店客人;乡民在街边安静地售卖农产品。对我们这群拿着相机到处拍的人,罗泉井人以“我们这里好,他们没见过”的自豪和包容,主动介绍和配合拍照。边走边拍,小镇古老而淳朴的气息和生活浓浓的烟火味扑面而来,内心也随之沉稳。
几乎每个店铺都有豆腐制品和黄粑,豆腐包子现做现卖。“罗泉的豆腐包子,每家人的味道都差不多,都好吃。”“罗泉冬天的臭豆腐最好吃。”利索干练的大姐一边包豆腐包子一边说。
“这是我们自家茶山产的土茶。” 街边坐在竹背篼上卖茶叶的老者,80岁了仍然精神矍铄,慢悠悠地一边收钱一边说:“你们喝了还会想喝的。”
一家老铺仅开着进出门,两条木凳搭块木板就成了一个简单的摊,上面摆放着十来种蔬菜种子;铺板门上一溜一溜晾晒着青菜。“自家做的盐菜比外面的冬尖香多了,儿孙们每次回来都要带点走。”80多岁的老奶奶一脸满足。
一对60多岁的夫妻,在自家老铺加工灰包蛋(皮蛋)。妻子负责接收蛋、收加工费,丈夫则一直手脚麻利地包着蛋。没顾客时,妻子便坐到木凳上静静地看着丈夫忙活,时不时弯腰搭把手。“我们都包了二十多年了。”这对平凡的夫妻过着平凡的日子,朴实而温情。
嘉兴巷的茶马古道,石阶一级一级向后山延伸,行人依稀。遥想当年,大量的罗泉井盐从此运出,挑夫、背夫的脚步声与“得得”的马蹄声交相响起,何等喧嚣。春风拂过,巷子尽头那棵吐露新绿的大树逐渐生动起来……
来到子来桥头,几个男子围坐喝茶摆着“龙门阵”。桥“不老”,桥头立着“很老”的龙头和貔貅、狮子。古桥呢?还有一个石刻呢? “1934年罗泉涨大水,将古子来桥桥头的石刻冲入河泥中。1985年涨大水,龙头、狮子、独角兽石刻被冲出,子来桥摇摇欲坠。洪水过后,政府重建子来桥,将打捞起来的石刻立在桥头。现正清理河道,另外一个石刻也应该会找到的。”一个文人模样的老者细细道来。
从子来桥往东,抬眼就见盐神庙。罗泉盐神庙是中国唯一的盐神庙,建于1868年,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相伴左右。门关、戏台、院坝、正殿、厢房,整个盐神庙高低错落,木楼花窗翼角高翘,集道家、佛家、儒家三种风格为一体,气势恢宏紧密协调。正殿盐神前的地面,有口封闭了的盐井。守庙老者说:“这就是罗泉第一盐井,被封的还有1500多口盐井。罗泉盐品质好, 1925年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盐业兴盛,盐商们捐资建了盐神庙。每逢庙会、过节或有喜庆之事,就会请来戏班演大戏。” 听着老者叙说,望着眼前空荡荡的戏台,仿佛戏台上的热闹欢唱曲未终人未散……
出得盐神庙,我们来到旁边的餐馆“吃罗泉豆腐宴”。 罗泉豆腐宴是当地餐饮特色。随着红烧豆腐包、麻婆豆腐、鲢鱼豆腐等菜品上桌,我们大快朵颐。罗泉的豆腐好,是水好?还是卤好?
饭后我们继续“扫街”,因探幽小巷而错过城隍庙、四川保路运动罗泉会议会址等点,却误打误撞走进绣楼。绣楼所在的刘家大院,是盘破门武术创始人后人于清道光年间修建。前后各一天井,中间是绣楼。古代女子一旦上了绣楼,要等到婚嫁才能下楼。这是富养还是幽闭?
走出刘家大院,见一慈眉善目眼光清亮的婆婆坐在店铺门口,旁边蹲着一只黑母鸡。“我都90岁咯。”婆婆满脸生辉,给我们说起了罗泉井的传奇,“三国时候,孔明带兵在这里安营扎寨两年多,挖了井,兴了集市。孔明将井取名箩泉井,人们就叫集市为箩泉井,后来传为罗泉井。”出了婆婆家,只见一缕阳光洒在老街上,一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合蹬着一架儿童滑车,欢欢喜喜而过,如同一阵春风吹过。
回程时间到,探幽罗泉溶洞只能等下次了。坐在车上看整个罗泉井,历史沧桑与古风雅韵在春风里同存,不由回味起盐神庙廊柱上刻的对联“群山静立闲观风笑云欢,珠溪长流演奏涛歌浪舞”。
新闻推荐
外籍教练迪恩和迪米(左二、左三)与本地体育教师交流。本报讯(记者梁昊文/图)“现在开始进行快慢速交替跑训练,注意看教练手势选择前进方向。”近日,在仁寿一中北校区的足球场上,眉山市青少年足球代表队...
仁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仁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