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宝飞镇以前又叫宝珠场,那里的小三峡我去过几次,每次都是在初夏,而且每次于我的印象都是独特的。
第一次去,成赤高速还没修,富汪路又在维修,交通不是很方便。那时,从县城出发到宝飞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力,等我们颠簸着一路玩到宝飞小三峡已是下午。那时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观瞻一下小三峡中的坛子口。我们跟着导航一路前行,等到附近时,已是斜阳靠山,牛羊归圈。途中,我们被导进一片柑橘园,还被一群散放的中华田园犬狂撵,急忙关上车窗前行,却不知不觉把车开到了一个石崖边的断路处。老司机费了不少时间和心力才把车头调好,等大家把悬着的心松懈下来时,天色已较暗,虽知坛子口就在百米之外的陡坡下,但谁也没有了摸黑冒险的心情,只得作罢。
有了第一次经验,第二次我们做了充分准备。我们早早就开车来到永清桥附近停好车,然后再一路逆流而上。途经永清桥,它历经百年风雨,但依旧稳稳横跨于清水河之上。据传,这座桥的修建是有钱商贾凑份子花了大价钱的,所以做工及石砌材料都用得比较考究,历经岁月沧桑,依旧气势不减。
我们按照当地人的指点,沿永清桥右边小道继续前行。因为村村通公路后,这些小道被冷落了下来,长满了茂密的野草,两边也是荆棘丛生,稍不留意便会刮住衣服裤子,甚至划破皮肤。我们几次都想放弃这条路,但又有些进退不得,只得坚持。一路的艰难,也有一路的风景。就在我们走累了,在毫无人间烟火气息的河段,却遇到“独钓一河翠”的渔人在河边静静蹲守。我们与渔人相逢又路过,但彼此并不打扰。静静的河面有暗流涌过,渔人期待的收获也在暗流里暂得自由。
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再次听到哗哗的流水声时,渴盼已久的坛子口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说不出的欣喜与愉悦,我们先是坐在坛子口旁边的大石上休息,静静聆听与欣赏像锦缎一样的小瀑布。瀑布的流水平淌在宽宽的河床上,河床上的水草也顺着水流的方向平铺而左右摇摆。急流经过间隔均匀的跳墩石,给人激起一种“丝滑般的视觉享受”,接着又顺着不规则的一段河床流进下方的积水凼,再打几个旋儿流向远处的竹林,这就是仁寿当地人称为“小三峡”景中之景的坛子口了。
坛子口周围大石居多,河里的跳墩及石栏都是就地取材,就连两岸上坡的路也是用凿子就大石凿刻而成。石梯或窄或宽,或斜或正地连接在一起,不规则地斜搭在石坡上,人走在上面,总能激起一种深古的幽味。这里的坛子口,不仅外地人喜欢踏足,本地人也是相当喜欢。遇上酷暑,那更是热闹。白天孩子在这里欢腾,晚上大人在这里歇凉。歇凉的时段就是一个三五相邻的聚会,大家先是在水里泡个凉水澡,舒缓一下白天劳累的筋骨,然后上岸坐巨石上天南海北地吹上一通,再各自抽上一支烟,暑气褪去,便是一路相伴回家之时。
因为我们去时走的是长满山草的小路,回来时不太愿意原路返回,便沿着一条容易走一点的小土公路走出去。然后搭上当地的摩托车回原处取车,虽然繁琐和劳累,但看到了想看的风景,也无遗憾。
相隔几年,听说水泥路直接修到了坛子口。交通的便利正好符合了我们想看风景又不想走路的愿望,于是邀约好友人一路前行。从宝飞场旁一条小水泥路出发,沿着河道走,一路苍翠的颜色,河道里的水因为下游筑堰而蓄得满满当当。河面上飘着一层黄绿色的薄薄的浮萍,初看是平静的,细看却是流动的。经过一个当地老百姓自发修建的观音佛像崖,转过几个弯就到了化学家黄勤生的故居。当地人称黄勤生为“黄百万”,当地百姓对他尊敬有加。
从故居出来,我们继续开车前行,但村道太多,导航又太戏剧,结果我们是左转右转,一条路来来回回走了几趟,都没有找到去坛子口的水泥路,最终还是因时间不够而放弃找寻。后来回了家,我仔细查找地图,发觉也许我们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所以就没有走上通往目的地的路。
三次去小三峡,两次与坛子口擦肩而过,要想看上想看的风景,那是真不容易。
新闻推荐
“我就不相信考不上!”每年高考前后,成都人梁实都会说同样的话。2018年高考将是这位51岁考生的第22次高考。1967年,梁实出生...
仁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仁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