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林灵 韦薇 赵敏
春节的脚步渐近,在外打工的朋友思乡之情更浓。随着“让幸福回家”活动第一批爱心大巴启程的时间越来越近,昨日,活动报名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外来务工人员踊跃参与,其中以玉林人居多。“谢谢你们!给我们乘坐爱心大巴的机会!”从刚开始的半信半疑到报名成功,一些外来务工朋友欣喜地道谢。目前活动还在火热进行中,如果您是在南宁工作的贫困外来务工人员,想在春节前回到河池、百色、玉林以及马山、隆安、上林过年,就快拿起电话拨打5530111报名吧!
开始半信半疑
确信后立马向老乡传递好消息
“你们的活动是真的吗?真的有免费大巴乘坐回家吗?”昨日,记者接到一个关于“让幸福回家”活动的咨询电话,一位先生用试探的口气询问道。
打来电话的是家住万秀村的廖又青。老廖是玉林博白人,来南宁打工四五年了,目前跟着人做一些装修工作,收入不太稳定,妻子则在一家工厂打工。两口子微薄的收入养育两个女儿,生活还勉强过得去。
老廖说,“让幸福回家”的消息是大女儿告诉他的。大女儿在壮新学校读初一,前两日放学回家,说老师向同学们传递了一个好消息:南宁晚报正在举办“让幸福回家”活动,有免费的爱心大巴乘坐,可以送在邕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回乡,坐车的人还有礼物赠送。
有这样的好事?听到这个消息,老廖不太相信。他跟几个老乡说了,老乡们也没有一个人相信。有人说:“现在车票那么紧张,花钱买还难买,哪里有可能送票给你?”还有人说:“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现在诈骗的人那么多,可别快过节了还上当受骗!”老廖想想也是,不过他觉得老师不会骗人,于是就按女儿拿回来的报名电话信息试着打电话问问情况。
记者告诉老廖,这个活动是真的,是本报一项关爱进城务工人员的公益活动,请他放心参与。听到这里,老廖的语气激动起来:“太好了!我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的老乡、工友们,大家一起坐爱心大巴回家!”
老廖马上把自己和妻子女儿的名字、身份证号发给记者,他要订4张21日开往玉林的大巴车票。
报名热线火爆
务工人员纷纷为自己和家人报名
昨日,本报“让幸福回家”报名热线铃声不断,在邕贫困务工人员纷纷为自己和家人报名。
谢熊意(音)是一名盲人朋友,老家在上林县西燕镇。当听人说本报正在举办“让幸福回家”活动后,他抓紧时间为自己报了名。谢熊意自强不息,没有因为身体不适而依赖他人,目前,他从事盲人按摩工作。快过年了,他想回一趟老家和家人过个团圆年。他说,他想乘坐爱心大巴车到上林县,到了县里后再转车到西燕镇。
目前从事阳光早餐销售的外来务工人员刘美玲也打来了电话。她和丈夫都在南宁打工,生育有两个孩子,一个还在读高中,另一个也在南宁打工。因为家境清贫,爱心车票对他们一家四口来说很重要。知道自己报名成功后,刘美玲不忘感谢活动给了她这样一个机会。
当天傍晚,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梁先生焦急地给本报打来电话,他担心自己没有报名成功。“上次报名的时候太匆忙,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电话里,梁先生感到很不好意思。他说,因为工作原因,今年春节自己可能不能回家过年了,但他希望能帮自己的父母亲报上名,乘坐爱心大巴回家。梁先生的父亲今年70岁,母亲也已66岁,两位老人将回到玉林市陆川县老家过年。“希望能让老人家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谢谢你们了。”梁先生说。
刚毕业没多久的小王在一家超市打工,月薪并不高。小王家在隆安县农村,家里有三兄妹,他是大哥,两个妹妹还在读书,父母的经济负担很重。“家里困难,我不想花太多钱,所以每年只回一次家。”为了替父母分担,自从4年前来到南宁上学后,小王每年只回家一次,就是为了节省一些钱,这些钱都用于妹妹读书需要的费用。
“过年是一定要回家的,因为家人都在等着自己回家过年。”得知本报正在开展“让幸福回家”活动,小王感到特别高兴,他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免费乘坐爱心大巴回家与亲人团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覃宏玲 通讯员 陈桂英)15岁的廖杰与孙华原本是好朋友,因琐事发生争执,之后廖杰积怨未消用刀砍伤对方,致对方伤残,被告上隆安县法院,要求索赔10万元。昨天,经法院调解,最后两家人握手言和。 ...
安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州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