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民俗文化展演。
那桐“四月八”农具节民俗展演。
那桐“四月八”农具节民俗巡游。
村民在“四月八”农具节市场选购农具。
那桐“四月八”农具节市场商品丰富。
▲大小油团通吃。
通讯员何宏生 摄?村民将制作的农具在市场上出售。
本报记者 黄 骏
5月25日,2015年中国·隆安“那”文化旅游节暨“四月八”农具节的活动现场上,汇聚了众多那桐民俗文化展演,引来观众掌声连连。当地群众和各地游客品尝了一道令人难忘的民俗大餐。
1
敬牛、求雨、舞“那”龙 “那”民俗表演精彩纷呈
民俗表演以壮族稻作文化为主要内容,融合那桐“那”文化元素编排而成,敬牛、求雨仪式以及石铲古韵等充满原生态的民俗表演,把人们带进远古农耕时代,再现隆安深厚的稻作文化,展现隆安独特的文化魅力。
敬牛感恩
随着一声“敬牛仪式开始了!”音乐响起,一个象征着耕牛的牛头道具被人们端到舞台中央。只见司仪人员点好香及红烛,摆上米酒、五色糯米饭等贡品,主祭祀虔诚地用壮语朗读敬牛词,表达对牛这一年辛勤劳作的感谢。身穿壮族服饰的女子围成半圈,唱起了自然朴实、旋律悠扬的敬牛山歌,表达对耕牛的感恩之情。
据当地民俗专家何生德介绍,牛是“那”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牛是人们从刀耕火种走向农业文明的重要工具。牛不辞辛劳、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壮族人民不仅把它当成家庭的重要一员,还在每年繁忙春耕过后,给牛过脱轭节,举行敬牛仪式,用米酒、五色糯米饭等敬牛,表达对牛辛勤劳作的尊敬和感恩。敬牛习俗在那桐由来已久,流传广泛,是那桐地区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
虔诚求雨
敬牛仪式结束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求雨仪式。一群戴着面具的舞者拿着火石,跟着音乐旋律不停摩擦,最后点燃了祭祀的火把,村民们奉上贡品,向天、地、水三界神求雨,一起祈祷着甘露的到来,希望干旱能远离他们的土地。
何生德告诉记者求雨仪式的由来:明朝万历年间,那桐遭遇罕见大旱,四月初八这天民众“作法”求雨,果真天降倾盆大雨,那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此每年的“四月八”人们都会隆重祭祀感恩,认为通过一定的仪式祈雨,就会天降甘霖,并把当日定为“浴佛节”。
石铲古韵
“古老的大石铲,破土而出,她揭开了稻作文明的神秘面纱……”只见壮族男女举起铲子表演耕作。因为“骆田”多为烂泥田,为了方便挖排水沟和起田埂,祖先们制作了独特的大石铲做稻作工具,大石铲的使用促进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使“达骆”平原成为稻作文明的中心,出现了灿烂的大石铲稻作文明。跟随两条“那”龙一齐翩翩起舞,“那”龙身披稻谷,通体金黄,俗称“稻草龙”,在稻作文化中象征着五谷丰登。稻草龙一会儿在台下表演“二龙相会”,一会在台上上演“游龙戏珠”,好不热闹。通过石铲舞描写祖先们利用石铲耕作的欢乐场面,表现了壮族祖先的创造精神,以及那龙与彩龙的嬉戏、斗珠、炫技几个场面,向世人展现了底蕴深厚的“那”文化,让稻作文化再次升华。
“农民劳作离不开农具,即使现在机械化的耕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这些农具成为见证稻作文化发展的符号,那桐人民希望能将它们保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何生德在《石铲古韵》民俗表演时说道,近年来,隆安县境内相继出土了大石铲、牙章、遗骨等文物,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为隆安县作为“那”文化圈中心和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之一的定位提供了有力证据。“不管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文化是永恒的。文化力量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那\’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
四方游客慕名前来 称稻作文化意想不到
“演员们的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祖先们利用石铲耕作的欢乐场面,表现了壮族祖先的创造精神。各种农具也让自己了解到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来自梧州的游客陆雪梅对启动仪式上的节目和现场展出的农具表现出浓厚兴趣。
梧州的摄影爱好者黎嘉强对本次文化旅游节更是赞不绝口:“以前在网上听说那桐有‘四月八\’农具节,当时就感到很好奇,因为完全无法想象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如何把当地农具节的文化呈现给游客。”他说,今天来到那桐,看到当地竟有这么多精彩的节目和文化表现方式,通过将求雨、祭祀、庆丰收等一系列古人的做法重新搬上舞台,把稻作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原来‘那\’文化有这么久远的历史,对稻作文化有了更具象更深层次的了解,这次不虚此行!”
隆安县文体局副局长黄涛介绍,隆安那桐“四月八”农具节是一个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因其浓郁的民俗色彩、热烈的商贸氛围、丰富的文体活动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特点而成为隆安“那”文化最具代表性、最灿烂的文化符号,“通过农具展、民俗游街、戏剧演出、山歌对唱、抢花炮、游花炮、百家宴等一系列特色传统节目,把隆安‘那\’文化和‘四月八\’原汁原味地呈现给游客,让稻作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
据了解,隆安县借助“中国‘那\’文化之乡”这张国家级名片,深入挖掘“那”文化内涵,加快推进“那”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工作,积极申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全力打造“那”文化品牌。同时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做好做优布泉山水、龙虎山景区等生态旅游,大力发展金穗生态园、粒粒谷生态园等现代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游和农家乐游,做大做强“那”文化旅游产业,促进隆安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社会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全县上下政通人和。
3
“那”美食一条街 特色奇葩美食应有尽有
“那”美食一条街上充满了各种隆安本土特色的民间小吃……都结豆腐、都结酸肉、布泉酸鱼、布泉三角麦饼、雁江米粉、雁江大米、雁江粉利、艾叶糍粑、叮当鸡等极具本地特色的“那”食品,让广大游客在“那”浓郁的氛围中品尝充满“那”特色的美酒美食,感受“那”之乡人民的好客之情。
记者在现场看到,雁江特产“三件套”特别受欢迎,前来选购的人络绎不绝。“雁江粉利可以跟很多食材搭配,不管蒸、煮、煎、炒,粉利都能保持非常好的嚼劲。”正在选购粉利的黄大姐说,自己是隆安本地人,参加农具节之余,来美食街选购特产让她非常开心。“我们家经常备有雁江粉利,家里人都非常爱吃,粉利已经成了我们家的主食之一。”
在另一个摊点,一些外地游客对布泉酸鱼非常感兴趣。记者看到布泉酸鱼的外包装是一个小罐子,罐口被密封起来,里面有黄色的颗粒混着一些生鱼肉。“这里面是生鱼肉和玉米粉。”摊主看到游客一脸好奇,便主动介绍起来,布泉酸鱼就是把生鱼肉和玉米粉混合,配上一些盐、米酒、酱油,腌制一段时间后,便可以直接食用。“这是我们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做法,既保留了肉的鲜嫩,又有玉米的香甜,可以开盖即食,也可以搭配米酒、花生米等食用,还可以和其他菜搭配煮食。”
在一家名叫“大小油团通吃”的摊点,平时一个小孩拳头般大小的油团,被做成了篮球那么大,吸引了许多人拍照围观。“做成那么大要怎么吃啊?”不少游客对“大油团”的吃法提出疑问。“很简单啊!嘴巴大的朋友可以直接打开就吃,实在咬不动的,可以用刀把它切开了再吃呀!”老板逗趣的回答引来围观群众的阵阵笑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周家志摄
新闻推荐
(上接1版)被征地群众安置区、公共服务区、就业服务区、产业发展区等多个功能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安居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等三方面内容,依托宝塔医药产业园、县城中心区等工业...
安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州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