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是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共服务好不好,直接反映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而检验公共服务的标准,就是群众是否满意。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转变服务方式,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9月17日,记者走进我区部分街道镇乡,对公共服务涉及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基层组织服务、交通出行等方面进行采访。
“新铺的沥青路面,有点垃圾都不好看,要随时清理。”上午10:00,黄义路上,几名清洁工正清洁路面上的垃圾,前不久这条道路整容了,以前坑洼的路面铺上沥青后变得十分平坦。道路两侧每隔不远就建有规范化的垃圾堆放点,为了保持路面整洁,环卫工、洒水车对道路进行全面保洁。“道路变干净了,看起来都舒服多了。”附近一位商家说。
城市干净整洁,农垃转运也让山区农村越来越清爽。在柏合镇各乡村,村民家中都有专门的垃圾桶、垃圾袋,村道旁也建起了垃圾堆放点。每天会有专门的清运人员,驾驶着三轮车对各条组道上的垃圾进行转运。垃圾转运,解决了村组村道上垃圾清理难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垃圾乱倒乱扔的问题,农村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上午10:20,淅淅沥沥的小雨,湿润了黄土镇黄家河畔的野花,两岸的翠柳随风摇摆,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沿岸三三两两尽是锻炼的市民。
曾经,这条流经黄土镇的河流,水质浑浊乌黑,水底淤泥堆积,两岸沿线杂乱,河水中鱼类无法生长,是居民心头的一块“痛处”。今年以来,我区加大对全区黑臭河流的治理,时至今日,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河流一改旧日“脏、臭、乱”的旧貌,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草幽幽,成了黄土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河流沿岸还建起了湿地公园,每天来公园休闲散步的市民越来越多。“河水在我们眼底下变得清澈,河边环境变好了,我们一家人每天晚上都要到这里走几圈。当然,河流清洁卫生还要我们大家来爱护。”家住黄家河附近的罗世坤老人说。
基层公共服务直接面对老百姓,服务质量好不好,百姓有切身的感受。上午11:05,记者来到同安街道阳光村便民服务中心,此时正是服务中心最忙的时候,十多位社区居民排在各办事窗口,四名工作人员麻利地为居民服务。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态度亲切,居民有不了解的地方,工作人员都会耐心解释。
“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办事也不拖沓,有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廖琼英是办事的居民之一,她要查询社保等信息。由于办事的居民多,她排队伍的最后。
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她,查询社保等身份信息,可以直接在一旁的自助查询机上操作。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廖琼英拿出身份证,在机器上一刷,就轻松查到了相关信息。“以前还不晓得这么方便,工作人员态度好,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情来办,心里很舒畅。”廖琼英笑着说。“这里建起了公厕,以后我们上厕所就方便太多了。”自从位于建材路的公厕开建以来,负责这一片清洁的环卫工人胡大姐就盼望着公厕能早日投用。跟胡大姐一样,由于这一沿线没有公共厕所,还有不少环卫工人面临着如厕的难题,每次上厕所,环卫工人们都在附近的商家店内解决。如今,这里的公厕已经进入水电安装阶段,再过不久就会投入使用。记者从区建设局了解到,为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
今年我区将新(改)建16座公厕,这些免费公厕分布在龙泉街道、柏合镇、洛带镇、万兴乡、茶店镇等地,待这16座公厕全部建成后,我区免费公厕数量将达到156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廖玉蓉见习记者杨雪霜/文刘茂安/图“洪福村‘三美\’新村建设搞得不错,各项工作都达到了相关标准。”日前,黄土镇洪福村通过了市级相关部门“三美”(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新村验收...
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