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莹莹
前不久,在全省“5·12”防灾救灾大演练总结会上,绵阳军分区、应急办、公安局、经信委、消防支队和江油市政府等6个单位荣获省上“先进集体”称号;邓跃松等10人荣获省上“先进个人”称号。
绵阳作为全省“5·12”防灾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两个市州分演练点之一,市委、市政府靠前指挥,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军警民携手参加。10个演练科目,主战场出动3000余人、大型车辆装备200余台(套)、60多个单位和部门配合……
实战演练的参与者,还沉浸在演练的每一个部署,每一个命令,每一个行动中,汲取可以沉淀的经验;实战演练的旁观者,还思考着演练的每一个直播画面,每一张照片,每一个流程,寻找可以借鉴的细节。
应急救援体系的一次成功展示
5月11日13时50分,“8级地震”突然袭来,位于“地震”断裂带上的房屋瞬间倒塌、群众伤亡惨重,水、电、气、通讯中断,天然气泄漏,油库燃烧,“地震”造成地层错位抬升形成堰塞湖……“灾情”告急,群众生命危在旦夕。
“立即启动绵阳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I级响应,成立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救灾部署,各救援组按照既定方案迅速机动集结,展开救援。”随着演练总指挥长一声令下,15分钟各抢险救援组集结到位,30分钟完成应急抢险,22分钟完成应急救援,12分钟扑灭大火,20分钟排除堰塞湖险情……一场生动、直观的防灾救灾大演练,深刻展示了绵阳应急体系灾后重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5·12”的惨痛记忆,让绵阳人对“应急救援”有了更深切的感受。痛定思痛,灾后重建中,市委、市政府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新修订了《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了90多个专项及部门预案,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格局;建立了以涪城、游仙、江油、安县为中心的应急联动网络,建立了江油对平武、安县对北川、三台对盐亭、游仙对梓潼的对口支援机制;调整完善了军地联合、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公共环境突发事件、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社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7个专项应急指挥部;依托灾后重建建成的山洪灾害防治及预警信息系统,搭建了防汛减灾预警平台,能够将防汛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村、组和各级责任人、监测人员,形成了条块结合的灾害预防和处置联动机制。
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断完善的应急体系中,全市防灾救灾大演练取得了圆满成功。省、市领导在演练结束时,一致称赞这次演练“组织有序、情景真实、贴近实战、效果震撼”。
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成功检验
“参加演练不是任务,而是一种使命”。对于经历过特大地震的绵阳来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演练效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地震灾区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带,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防灾救灾演练工作作为一场“实战”。
一支协调有序、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队伍是实战的关键。2011年8月,全省防灾救灾大演练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后,绵阳市迅速行动,成立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筹备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演练现场检查工作进度和观摩实战演练。同时,军地联动,部门协作,干群联动。绵阳军分区积极协调各驻绵部队,抽调精兵强将,积极参与演练筹备;市应急办、公安、经信、水务、民政等各相关部门全力配合、主动作为;市委宣传部、各县市区(园区)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应急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营造了良好氛围;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公司各尽所能,投入了大量人力与专业设备。
一份严丝合缝、丝丝入扣、万无一失的方案是实战的基础。结合绵阳实际,绵阳市精心制定了演练方案,突出以应对处置特大地震和地震引发的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为重点,以绵阳区域内可能出现或客观存在的灾害隐患为基础,设置了指挥决策、水上救援、消防灭火、堰塞湖除险等10个演练科目。同时根据“情景真实、贴近实战”的要求,数百次修改完善演练方案。
实战演练的初衷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演练的过程更需要保证百姓的安全。演练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安全放在首位。由于堰塞湖除险科目每次演练泄洪量高达70万立方米,为确保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演练信息,下游各县市区认真开展河道巡查,7次预演练和正式演练均实现了安全行洪,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社会防灾救灾意识的一次提升
“大演练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科学防范的意识,还让全市防灾救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市应急办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此次演练结束后,市委、市政府对自上而下的指挥体系进行了再次梳理和检验,确保战时更加有序高效。对预案中发现的不足及时进行了补充完善,提升了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各参演队伍从拉动集结到动作展示,完全按照实战操作,达到了操练队伍的目的,有效提高了参演队伍的作战能力。部队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干部与群众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配合作战,全面提升了各支应急救援力量之间的协同配合作战能力。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将通过进一步扩大专业应急队伍,整合人防、公安、消防、数字绵阳等系统,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
政府应急救援能力在实战演练中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防灾避灾意识也在观摩中提升。
在平武山区的25个乡镇,每户居民家中都有一份集“防灾预案、防灾明白卡和避灾明白卡”于一体的“一案两卡”。上面详细表述了划定危险区范围、设立警戒标志、明确预警信号、规划撤离线路等相关防灾减灾信息。通过应对重大地质灾害演练,有效提升了民众防灾避险意识和主动避灾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
市公汽司26路车驾驶员李继泉告诉记者,媒体对这次实战演练的报道,吸引了不少人关注,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他说,自己也经常参加各种防灾救灾演练活动。“我们应该提高防灾救灾水平,时刻准备着,才能不惧任何灾难。”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王小勇认为,这次实战演练不仅对参与演练的救援队伍意义重大,也是场外观众、读者学习和提升自救互救能力的一次机会。
大演练作为最生动、最直接的防灾救灾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了全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眼前的这首诗仙的代表作,是由伟大领袖毛主席书写的……”昨(6)日,江油市青莲李白故居太白碑林的解说员正在给来自山东、成都等地的游客解说“碑墙”上毛泽东书写的李白长诗《将进酒》(如...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