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明勇/图 本报记者 赵烨/文
“城中村”改造、“医养结合”、职业教育发展……都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在新常态下,挑战与机遇并存,绵阳如何迎难而上,改革创新,从社会各个领域为老百姓谋福利、办实事?2月4日,政协绵阳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面对面”见面会,在绵阳广播电视台举行。12位政协委员和2名媒体代表就百姓关心的民生热点现场提问,来自市经信委、教体局、卫生局、房管局等13个市级部门的负责人一一诚恳解答,面对面进行交流。
【关键词·中小企业】
打破企业资金瓶颈开展产业配套协作
话题 市政协委员罗中刚提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绵阳市在推进中小型企业加快发展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又有什么具体措施?
回应 市经信委副主任蒲雪刚介绍,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市经信委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2014年新增规模企业75户,新增亿元企业51户,新增4亿元以上企业12户,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中小企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浦雪刚表示,下一步,将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一是通过银企对接、融资担保、资本市场运作等多种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打破中小企业资金“瓶颈”。二是通过组织中小企业参加科博会、“中博会”等各类展会,开展产业配套协作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寻求合作机遇。三是实施优秀企业家成长计划,与清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合作,组织300人次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深造。四是发挥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的牵头作用和123个技术中心的主体作用,支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进中小企业大力开发有市场、有效益的新产品。五是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开展个性化制造,鼓励企业开展企业资源管理(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信息化应用,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危旧房棚户区改造】
实施成片改造攻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话题 市政协委员邓蓉提出,目前全省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绵阳市目前棚改基本情况是什么,2015年绵阳市棚户区改造有什么打算,群众关心的“城中村”改造2015年有突破吗?
回应 市房管局副局长齐鸣表示,2014年是绵阳市棚改工作的破局之年,截至去年底,绵阳市(含各县市区、园区)共批准实施棚改(旧改)项目66个,涉及群众2万余户,拟拆除(改建)房屋面积达140万㎡,城区实施的棚改(旧改)项目已有12个完成改造范围群众搬迁、完成投资11.6亿元;朝阳厂片区、东兴路8号等一批时间跨度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齐鸣介绍,2015年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逐步推进”,逐步从现在的“点式改造”向“成片改造”推进。首先,确定中长期改造目标,分步组织实施改造。编制了绵阳市2014-2020年危旧房棚户区改造规划,重点对朝阳厂片区、永兴场镇等成片危旧房棚户区进行改造攻坚。第二,以改善居住条件为目的,确保居民得到实惠。第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改造质量和效率。第四,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坚持整治与改造相结合,避免简单的大拆大建,重视维护城市传统风貌特色,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及不可移动文物。第五,开展“城中村”试点,打开工作局面。2015年拟按照“一村一方案”的要求,在涪城、游仙和高新区开展“城中村”改造试点,统筹考虑人口与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建设、资金等方面问题,使各方面实现平衡。
【关键词·职业教育】
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加大资源倾斜力度
话题 市政协委员杨清平提出,当前,国家出台了很多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举措,请问绵阳市如何抓住机遇,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乐意选择职业学校就读?
回应 市教体局局长吴明禹介绍,为主动适应高考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绵阳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职教政策宣讲,增强中职吸引力。二是严控普高招生计划,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三是强化职教内涵发展,着力提升办学质量。我们将加大普通高中学校优秀管理团队和市本级资金向职业教育倾斜的力度,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学校的造血功能;引导职业学校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率,让职业教育学校成为香饽饽。四是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增强职教办学活力。打破行政区域和地域壁垒,合理调整中职学校布局,促进公民办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和大中型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参与相关专业建设,发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桥梁作用,让职业教育逐步由“以学校为主”,向“校企合作、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方向转变。
【关键词·医养结合】
养老机构内设诊所鼓励投保健康保险
话题 市政协委员王和平提出,近年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老百姓关注,其中“医养结合”更是很多老年朋友关注的重点。请问当前绵阳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医养结合探索情况如何?
回应市民政局局长胡安虎介绍,去年以来,绵阳市积极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积累了不少经验。江油市打破“医疗机构不能养老,养老机构欠缺医疗”的医养分离现象,在江油市老年病医院设立老年康复护理院,集中230张床位,开设生命关怀科,着力为临终老人提供“身、心、灵”服务;经开区以市中医医院医疗技术为基础,建设“绵阳中医健康城”,设立养生护老和公寓式养老中心,开展老年慢性病防治、康复护理;仙海区利用农村敬老院闲置床位,建立益康老年护理院,探索集养老与医疗为一体的农村老年养护机构。
胡安虎表示,下一步,绵阳市将积极探索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新模式,协调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促进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协调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定点报销范围,使入住的参保老人享受相应待遇。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开展人寿保险业务,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健康长寿。
【关键词·医疗机构建设】
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
话题 市政协委员陈滨提出,绵阳城市新区是绵阳市今后发展的重点,请问市卫生局是如何推进城市新区医疗机构建设的?
回应 市卫生局局长秦晓明表示,城市新区医疗机构规划与建设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在市发改、国土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目前绵阳市新区医疗机构建设进展有序,主要体现在:一是有明确的工作规划和目标。提出了以三级医院为引领、二级医院为骨干、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及逐步构建城市15分钟医疗服务圈。二是强化了城区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在城市新区新建医疗机构。三是严格监管和准入配置。始终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全面推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承诺服务、追踪服务、延伸服务,对全市包括美容机构在内的相关执业医师资格进行公示。
【关键词·宗教场所】
着力狠抓六个结合推进和谐绵阳建设
话题 市政协委员代国章提出,如何加强宗教场所和谐建设?
回应 市民宗局局长王久华说,绵阳市是全省宗教工作重点市,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俱全,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30处,宗教教职人员526人,市级宗教团体5个,县级17个,信教群众达90余万人。
王久华介绍,作为全市宗教事务主管部门的市民宗局,着力狠抓“六个结合”,不断推进宗教场所和谐建设深入开展。一是与宣传《宗教事务条例》等宗教法律法规相结合。二是与引导信教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宗教“大爱”、“慈悲”等积极因素,弘扬各宗教爱国爱教、服务社会的优秀理念。三是与发挥宗教团体的作用相结合。真切关心宗教团体,并关注对宗教界具有影响力、政治上可靠的代表人士,积极推荐他们进入市、县政协委员,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积极投身平安和谐绵阳建设。四是与典型引路相结合。五是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依据相关法规,建立健全人员、财务、文物保护等管理制度,推动场所管理全面步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六是与表彰奖励相结合。目前已有112处宗教活动场所通过和谐寺观教堂创建验收,先后得到省、市宗教工作部门的表彰奖励。
【关键词·文化与科技融合】
引进创新创业团队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话题 中新网记者董媛媛提出,绵阳将采取哪些措施继续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回应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周钰介绍,绵阳市于2013年12月,正式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批复的《绵阳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彰显绵阳科技城魅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一是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新要素集聚,在高新区、科创区、涪城区、游仙区、北川羌族自治县确定5个“绵阳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园区”,提高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促进全市文化科技产业整体提升。二是进一步扶持壮大创新型文化企业,逐步形成以示范企业为核心,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型的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品牌。三是进一步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四是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领军人才开发,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完善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政策,建设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信息库。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强政策体系保障。落实国家、省、市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税收、用地、融资等优惠政策,促进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心聚力,精心安排2015年春季新学期的工作,江油市太白中学在开学前分别召开了开学筹备会和开学工作会。2月26日下午,太白中学所有行政人员在行政会议室召...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