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谢艳
他将人生永恒定格在了南部非洲的国土上,他将最后的爱恋给了灾难深重的非洲人民,他用汗水和生命书写了“仁心、博爱、奉献”的动人华章,生动诠释了“白求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他就是援非医生、江油市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徐迅。
医者仁心诠释最美时代精神
走进徐迅曾经工作的办公室,墙壁上“华佗在世、妙手回春”的锦旗赫然在目。这是他一次次将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死神手上抢回来的见证,也是对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开始从医的那一刻,徐迅就深知一名医务人员的神圣使命。2006年科室收治了一名生命垂危的高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家属本已准备放弃治疗。而徐迅却每天守在病床前,亲自观察病情,精心制定治疗方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从死神手上把患者抢救了回来;2007年7月17日,正在值班的徐迅接诊了一名家住武都镇,已被开水烫伤了4天的一岁半小患者。患儿全身大面积Ⅱ度烫伤,右上肢、胸腹、双下肢均被纱布绷带包扎,烫伤面积达65%,属特重度烫伤。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徐迅每天按时来病房为患儿换三次药,每次换药要花掉一个多小时。由于患儿全身长期裸露在外,为了预防感染、感冒,病房不能用空调,而徐迅每次为患儿换药都要穿着厚厚的隔离衣,一次药换下来,全身都湿透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徐迅的精心照料下,患儿痊愈出院了,“医者仁心”是患者家属给他最多的评价。
真情奉献赢得非洲人民尊敬
心系病人,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挽救更多的生命。2014年,当了解到非洲莫桑比克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徐迅主动申请医疗援外。然而语言不通,为了能顺畅地和当地病患交流,徐迅经过了八个月的葡萄牙语训练后,最终于2014年10月31日,与四川医疗队的同事们一起,出发前往非洲莫桑比克。
这里环境艰苦,工作任务严峻,很多病患因为长期得不到治疗,疾病积压已成顽疾,一位两岁的患有脓胸疾病的非洲小孩,因为久未得到治疗,情况非常危急,送到徐迅的急诊室来时,心跳和呼吸已经快要停止了。在基本无生还可能的情况下,徐迅丝毫不懈怠,在和同事们的密切配合下,经过数小时紧张的手术,最终孩子的生命被挽救了回来。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他挽救的不仅仅是一个非洲家庭,同时更鼓舞了莫桑比克人民,给了他们勇敢战胜病魔、坚定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徐迅非常珍惜这次参加援外医疗队的机会,他虚心向当地和其他国家的医生学习,认真分析独特的案例,成功地完成了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左全肺切除术等高难度胸外科手术。而其高超的医术和仁爱之心也赢得了国际医疗同仁以及非洲人民的赞誉、尊敬,在马普托获得了“好医生”的赞誉。
积劳成疾生命定格在援非岗位上
然而,就在徐迅的家人一心盼着他回国过春节的时候,噩耗传来,莫桑比克时间2015年1月24日19点15分,徐迅因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经全力抢救无效,在莫桑比克逝世,年仅50岁。
原来莫桑比克曾长期属于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语和英语是这里主要的工作语言。和徐迅搭档的是来自六七个国家的医生,工作中,也没有专业的翻译,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和同事们交流,使得整台手术达到最佳效果,徐迅一有空就硬着头皮学习手术过程中常使用的医疗器械名词等专业术语,有时一学就忘了时间。再加之当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以及饮食、气候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徐迅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年仅50岁,他将生命献给了他热爱的工作、他牵挂的病患以及国际医疗援助事业。莫桑比克卫生部副部长在徐迅遗体告别仪式上留言道:“在这个痛苦、悲哀的时刻,我们对您为帮助莫桑比克人民对抗疾病、减轻痛苦作出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
徐迅走了,却以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为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为国际医疗事业的进步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如一座丰碑一直矗立在中非友谊之路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马杰)近日,江油安监局组织人员对绵阳市建成化工有限公司、江油市启明星氯碱化工有限公司、江油LNG-CNG加油加气合建站、江油市鹏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江油市吉福烟花爆竹批发有限公司储存仓...
江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江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