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谢成刚 记者 赵烨)今年以来,绵阳市紧紧围绕两个“一号工程”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目标,大力推行创新财政投入和支持方式改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着力激发民间资本投资活力,进一步拓宽产业企业融资渠道,为推动两新产业、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政府信用担保
强力支持产业企业融资发展
产业企业发展,资金是关键。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破解企业发展资金难题,绵阳市设立了企业应急转贷资金,建立了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应急贷款担保不足和“两新”产业融资难问题。
“当企业贷款到期无资金偿还时,可申请应急转贷周转资金用于还贷,续贷后及时偿还。”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市县两级政府共同出资的应急转贷资金首期规模2亿元全部到位,预计到2016年规模达到3亿元。截至目前,绵阳市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已累计为30户工业企业办理银行转贷资金31笔,资金总额2.3亿元。
在两新产业领域,绵阳市在设立70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池基金的基础上,今年12月又与工商银行共同出资,设立了绵阳市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5000万元。“通过财政风险补偿基金为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型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减少实物担保;提供优惠利率,降低融资成本。”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18.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9亿元。
推广PPP模式
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坚持强化投入是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推进和扩大有效投资,绵阳市大力推广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着力营造释放投资和消费潜力的体制机制环境,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
“近年来,绵阳市不断建立健全PPP制度、操作流程和政策保障机制,完善项目储备,加快示范试点,同时加强对签约项目和推介项目的跟踪指导。”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已征集PPP项目,涉及环境保护、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医疗教育、养老服务、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目前已签约项目5个,投资总额10.07亿元,吸引社会资本约7亿元。其中,绵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江油市第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在今年11月全省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暨签约活动上成功签约;(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让纪律和规矩真正成为带电“高压线”——绵阳市探索实践“四种形态”工作综述
□费蓉本报记者魏星奎2015年,变革无处不在。“六大纪律”成了主题,“纪言纪语”取代了以往的“纪法混淆”;各级纪委通报的典型违纪问题中,党内警告处分、免职等以往在通报中难见的党...
江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江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