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琨/文 吴成光/图
春节期间,在去年西博会上“走红”的仙海“君灵寨”牌珍稀野鸡蛋又“火”了一把:年货市场上,最高单价卖到12.8元一枚,仍供不应求;长假期间,慕名而来的外地旅客争相抢购,销量急剧攀升……“君灵寨”牌珍稀野鸡蛋的走俏并非偶然。
近年来,仙海区紧紧围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绵阳市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大局,坚持全域规划,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孵化出了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和产品,催生了全区经济发展新活力。
1
全域规划
走出科学发展新路
如今,走进仙海区,碧绿如茵的稻田、漫山遍野的果林、鸡鸣猪叫的养殖场、正在崛起的“龙头”企业……极目所见,无不昭示着这里的“农”牌蛋糕正越做越大。
被誉为城市“后花园”的仙海区,是绵阳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宝地——距绵阳主城区仅10公里,上亿立方米库容和7平方公里清冽水面的仙海湖内拥有46座精致的半岛,半岛相互穿插,形成长达40余公里错落有致的泊岸。整个核心区内山水一色,鹭鸶翩然,草木繁茂……
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赋予了仙海区党工委、管委会独特的发展使命。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认清发展定位。在审慎分析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仙海区党工委书记姚永红、管委会主任魏魁一致认为,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优先的原则,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产业和一产业的融合发展。
思路已然明晰,关键在于落实,而规划必须先行。
仙海区专门聘请了西南科技大学专家,围绕发展乡村旅游这一核心,对全区36平方公里区域内农业产业发展进行全域规划。由此,《仙海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顺利形成。《规划》提出,在36平方公里的农村片区主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在一、二环路区域间发展生态居住、乡村旅游、高档农家乐等,丰富旅游业态,重点打造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中低端旅游产品;在二环路以外区域发展具有旅游特色的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推动农民向旅游从业者转型。
与之呼应的是,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景区主人口景观等规划也相继出炉,一个以总体规划为龙头,要素规划和项目规划为支撑的全域规划体系基本形成,一条符合区域特点、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农业产业科学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2
“龙头”带动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今年,石河堰村的宋模相种植的近200亩核桃终于该挂果了。“今年会有少量收成。到明年进入丰产期后,每亩的经济效益将达到5000至8000元。”初春时节,宋模相在自己的核桃地里转了一圈,望着已长到儿童手臂一般粗的核桃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其他村落,水果、花卉、珍稀林木种植和生态养殖等也已蔚然成风。而这一切,都源于仙海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仙海区通过土地流转,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此
基础上,仙海区领导班子和相关部
门定期或不定期展开调研,详细了解各企业发展规划和在产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保姆式服务”,促成了一批农业产业项目的顺利落地、建成达产——
绵阳绿立方、成都添迈、绵阳地博等农业开发公司,在石桥村、蔡家桥村、七曲村等5个村流转山地近3000亩,建立技术水平较高的核桃基地,主要种植日本优质清香核桃,以激发农民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加快建设万亩核桃基地。
九腾农业开发公司在七曲村流转土地2200亩,拟投入2.2亿元人民币,进行农业生态养生园项目建设。目前,土地流转及青苖附着物清点和补偿已结束,项目正在建设中。
四川绿博农业公司在桃花村流转土地2000亩,投入1.2亿元人民币,打造高品质旅游农业。
君灵寨农业开发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产销一体的野鸡养殖基地,预计今年将出栏8个品种的野鸡近30万只。目前,“君灵寨”牌野鸡、野鸡蛋等产品已在全国多地畅销。
绵阳瑞联种子公司在石桥村以农发项目实施为依托,连片种植蔬菜近400亩。
……“龙头”企业的入驻,不仅使仙海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同时也引导当地农民步入增收致富的“快车道”,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仙海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向玳生告诉记者,土地流转,让农民群众既能得到土地流转资金,又能在企业就近就地务工赚钱,实现了“口粮田”变成“效益田”,人均纯收入增加了近千元。
党政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合力逐渐形成。
3
夯实基础
发展后劲显著提升
年还未过,24日一大早,七曲村村道施工现场已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为村道的早日贯通挥汗如雨。据了解,这条总长2.5公里的村道全线贯通后,将有效解决生产物资运输难和3个村近6000人的出行难问题。
完善基础设施,事关民生福祉,事关长远发展。近年来,仙海区始终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项目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作为绵阳境内重要的旅游风景区,仙海场镇的风貌,直接影响到旅客对其印象的好坏。对此,仙海区加大资金投入,改过去水泥街道路面为沥青路面,并种植香樟树、桂花树、摇钱树、发财树、天竺桂等名贵树木;改人行道一般的水泥砖为仿大理石砖,并增设盲道。对场镇房屋屋顶和外墙按川西民居的风格进行统一改造,并统一制作商铺招牌。通过改造,大大提升了场镇风貌,进而提升了人气和商气。
要致富、先修路。在村级道路建设方面,红豆岩至七曲村、长河堰村至洞子口两段路长4.9公里,既是土路,也属断头路,雨天泥泞难行,晴天凹凸不平,影响了群众出行和农村经济发展。仙海区把其列为重点项目,共投入227.8万元,圆满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在石桥村实施了农发项目建设。新修排洪渠1000余米,泥结碎石路4.1公里;新建提灌站1座;整治灌溉渠3000余米,山坪塘6口;铺设输水小管网3.5公里。
抗香村是一个缺水村,生产生活用水长期困难。为此,仙海区投入63万元,在该村实施人饮工程建设,打水井2口,修建容水50吨的蓄水池1口,铺设供水管道850米,彻底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问题。区内占地30余亩、投资5000余万元的显兴自来水厂,除向场镇居民、区内企业供水外,其供水管网还向七曲、八角庙、铜瓦、桃花等村延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升级,改善了“吃住行”,提升了“精气神”,夯实了发展根基,扩展了发展空间,为科学发展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2013年,力争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和旅游农业打造上有新突破,确保实现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6.7%达到9510元,努力实现增长17%达到9540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仙海区的发展目标激起的是全区人民的创业热情,带来的将是全区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前行。
新闻推荐
郁金香、凤梨,这些花都是一些人见人爱的名贵花种,今年春节前夕,绵阳市绿化部门在城区一些地段进行了栽种,可是这些花还未盛开,就被一些“爱花”的人趁着夜色偷走了。日前,记者沿着涪城路从...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