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斌/文 李晓平/图
米粉是绵阳人一年365天中不可或缺的美食。清晨,步履匆匆的“上班族”们闻着米粉的香味走进街边随处可见的米粉店。“二两清汤”、“三两肥肠”、“牛肉笋子”……随着吆喝声四起,米粉店成为每天清晨最热闹的地方。
米粉好吃,可有几人知道米粉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游仙区新桥镇的绵阳众福食品有限公司,园林式的工厂,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严格的管理流程,让人耳目一新。总经理张强告诉记者,公司每天向城区和周边县城供湿米粉10多吨,占了城区70%左右的份额,公司生产的干米粉还销往北京、江苏、西藏、新疆等数十个省市,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解决近百人就业。
见证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
游仙区新桥镇新跃村九社位于芙蓉溪上游,这里山清水秀,植被丰茂,空气清新,方圆数公里看不到一根烟囱。张强告诉记者,选址此处,首先看中的是这里的环境,做“良心食品、放心食品”,生产环境首先要干净。
记者换好工作服、鞋套后走进车间,看到大米经过清洗浸泡粉碎后,输送到挤压机,经过高温高压后从筛眼挤出,就变成千丝万缕的米粉。工人将成型的米粉运进熟化室。技术人员介绍,米粉在熟化室经过再次熟化后,分子结构更加紧密,就可以作为湿米粉进入城区的米粉店了。
如今,国内还没有比较先进的米粉生产设备及技术,众福公司的这套设备是该公司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根据米粉生产的要求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而成。张强告诉记者,公司现投资额已达游仙区规模企业标准,计划今年征地50余亩,再建一个现代化、科技化、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的食品深加工企业,将众福食品打造成西部一流,群众放心的食品企业。
从手工作坊到生产企业的嬗变
绵阳众福食品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天成米粉厂。做了20余年米粉的刘女士,见证了绵阳米粉从家庭小作坊到大型生产企业的变迁。据她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云南过桥米线开始在绵阳城区有卖,其清汤米线汤鲜味美,线条粗滑。由于绵阳人喜爱吃辛辣制品,经过本地厨师的变通,将米线的做法经过改良,将粗滑的米线工艺改成细长的米粉。
“不管是米线还是米粉,制作流程都是一样,只是出粉孔的大小有所差别。”刘女士介绍,1992年,开始在家庭作坊制作米粉,将大米经过浸泡、蒸煮、发酵后,用改良后的机械进行挤压出丝,“由于制作器械简陋,产量较低,一个家庭作坊每天仅能生产几百斤左右的米粉。”
那时,绵阳城区一些米粉生产作坊到全国各地学习粉丝、米线的制作工艺流程,逐渐摸索出一套绵阳米粉的生产工艺。但由于选料和技术的不同,产出的米粉质量和口味也大有区别。
上世纪90年代,绵阳人的早餐已经开始习惯这种本地口味的米粉时,对米粉需求量也不断提升。就在那时,刘女士从家庭小作坊也创办成了天成米粉厂。
她的合作伙伴张强经过多年经验的摸索,改良的米粉生产机械规模化,生产车间无菌化,在经过质监部门检验合格后,于2007年拿到“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QS证)。天成米粉厂成为绵阳较大的米粉生产企业。
去年,张强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将米粉生产厂搬迁至游仙区新桥镇,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该企业的发展,区、镇两级领导多次深入现场,协调解决用地等具体事项。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年产6000吨的米粉自动化生产线,成立了绵阳众福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天存”米粉商标。
“米+水=米粉”的奥秘
如今,绵阳城区有800多家米粉店,众福公司占了城区70%左右的份额,“德华开元米粉”、“康富源米粉(老开元)”、“佳鑫胖米粉”、“刘功成华米粉”都是他们的老客户。
在米粉店,公司都会贴出一份承诺书。承诺“天存牌”纯米粉在生产过程中只加米和水,绝不添加任何明矾、明胶、石膏和各种添加剂、色素,请消费者放心食用。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没有添加剂,怎样保持米粉的韧性?”记者问。
张强介绍说,不需要添加任何添加剂,前提是必须选用饱受阳光雨露滋润,绿色无污染的优质常规稻米做原料。因为这样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较高,经过高温高压挤出的米粉在冒熟后不会浑汤。直链淀粉在糊化冷却后,它的分子会重新结晶,从而使粉丝具有很强的韧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在宝成线高新区临河堤段,一家名为绵阳市新涪州电缆有限公司的企业,因长期“嫌麻烦”,直接把垃圾从厂区甩到围墙外的树林里,对文明城市形象造成不良影响。昨(2)日,这家贪图方便的企业最终还是...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