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中历史教学历程,应该说在不断的模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特色,同时又有成果呢,我觉得必须要有自己的教学核心,我把它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育工作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学生究竟是人还是物。至少在口头上,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普遍存在着把学生当作任人摆布的物的现象。在初中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中,我们更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学生。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中心,一堂课学生的领悟与否,学生的参与与否,学生落实反馈的好坏,才是评判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这就是说,无论一节课主要是老师的活动还是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只要是基于学习者的真实学习机制、真实学习目的设计的,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学生需要学习才能获得运用能力,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键是我们设计怎样的符合学生学习机制的学习过程。
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外,还有就是要为学生高中的历史课打好基础,如何打好基础。除了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外,我觉得重要的就是对于历史这么学科要有历史的思维习惯:多看,多思,多说。我基本上从学生出发,在每节课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在课堂掌握知识。例如,“战争的最后胜利,三大战役”,我就会让学生自己下来准备,再在课堂通过学生的自述达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在意义或者作用的归纳上也是,历史事件对我们的启发其实有很多都是相通的,老师不要马上就把答案说出来,学生多加自主思考就能完成,长期以往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提高了。总之,老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我说你听,满堂灌,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教学了,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能很好的理解知识,才能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知识。
两个基本点,就是课程标和教材。课标就像是指挥棒,给我们指明教学的方向。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在基础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教育随着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在发生着重大变革。教育的改革体现社会的进步,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而我们的教学就要紧紧跟随课标的要求,课标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于中国未来人才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该课程将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和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和社会理想,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各种问题,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格公民。我们看到初中历史,在新课标改革中,对学生掌握整个历史知识的完整性的要求降低了。但是对于事件的评价上更多元化了。课标上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成为教学的重点,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在和平年代在课标上也更注重进步思想和科学对人类的深远意义。课标也体现出九年义务教育下的减负和素质教育,知识点减少了,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却提高了。
教材是学生接触到的最直接的知识,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现阶段各个地区所有的初中历史教材版本也是不同,每隔几年教材也会进行更新。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备课,而不能从自我出发,凭经验主义,一本备课本上完一辈子。不同版本的教材的侧重点是不同,我们现在所用的川教版的历史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不大,学的容易,教的也轻松,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外,还有很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样的一课内容,教材的不同,意味着取舍的不同,重难点的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意味所传达的教学方向也不同。
课标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根据,各种版本的教材则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文本课程资源之一。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要对“一标多本”下的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课程标准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的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并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
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标为导向,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历史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张力,这才能做好真正的教学。
(绵阳一中 周敏)
新闻推荐
随着机动车不断增多,小区停车难成为车主越来越纠结的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访城区部分小区发现,停车难、通行难等现象较为普遍,无车的居民怨声载道,有车的住户叫苦不迭,小区物管也是满肚子委屈。面对...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