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今年以来,绵阳市继续把少数民族地区帮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一面帮扶民族地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一面扶持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发展项目,帮助他们增收,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近日,记者深入北川羌族自治县,了解到党和政府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帮扶的实效。
1建设环村公路
带动一个产业带
“以前没有公路,买点粮食、卖点茶叶都靠人背、马驮,太辛苦了!”近日,记者来到北川羌族自治县贯岭乡中心村采访,羌族妇女田士碧说起过去,感慨不已,去年在市民宗局帮扶下,将一条山林间的羊肠小道修建成宽4.5米的公路,当地羌族群众种植养殖的产品,都可以顺顺当当地通过公路运下山去。
村主任老付告诉记者,这一带居住着贯岭乡中心村4个社近700名羌族群众,新建的这条长3.5公里的道路,解决了数百名群众的出行难题,家家户户买了摩托车,10多户人家买了农用运输车,还有人买了面包车。这条路更大的作用是带动了种养殖产业带,茶叶、核桃、药材、花菇、生态猪、土鸡、山羊等种养殖发展很快,目前茶叶、核桃都有1000多亩、花菇有七八万棒。老付说:“再过5年,单凭核桃,都能为每户村民增收15000元。”
50多岁的田士碧大姐告诉记者,公路修好之后,家里买了摩托车,家里的茶叶多种了一亩多,新种了两亩核桃,种了1000多棒的花菇,还养的有猪、鸡,运输方便了,再也不怕卖不出去。
2政府给予补助
家家户户种花菇
一根杂木棒子,钻上孔、放入菌料,成本不过两块多钱,就可以连续四年采摘花菇,收入达40元,这是多划算的产业啊。而且政府还给提供补助,每根棒补助一颗树苗、补助劳务费、补助材料、工具。政府总共补助70万元,其中50万元来自市民宗局实施的民族扶持项目经费。
岩林村的韩祥贵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扶持下,贯岭乡羌族群众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花菇。据悉,贯岭乡前年组织群众代表,到湖北等花菇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学习,还从湖北请来了技术员,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花菇产业。韩祥贵去参观学习后,大开眼界,回来就种了8000多棒花菇,今年仅此一项收入就会有数万元。
据了解,贯岭乡全乡花菇种植达到20多万棒,袋料花菇种植10余万袋,每年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五六百万元,还可为老百姓增加200余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其他产业协调发展。据了解,2013年,该乡结合花菇产业生产效益高、投资少、采菇期长、方便小户农民管理等特点,更大程度推广花菇种植,增加百姓收入。
建 议
做好项目的后续管护
在采访中,不少群众建议,项目建成后,要切实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和管护,无论是路、桥等基础设施,还是种养殖基地的项目扶持,都应该达到建成一个,管好一个,带动一片,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
(杨飞本报记者孙兴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2)日从绵阳“掌上工商”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3月绵阳市推出的“掌上工商”智能手机服务平台,目前已在“安卓”、“苹果”两大手机系统平台上实现应用。据悉,“掌上工商”系统...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