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工作十八年,一直坚守在边远山区教育第一线,兢兢业业、勤奋刻苦、无私奉献,把广博的爱撒给了这片热土。
她不畏艰苦一直前行
1995年8月,由于洪水施虐,漩坪到白坭的道路被毁坏,刚走出校门的张秀琴老师背着行李步行4个多小时来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白坭小学,面对这狭小的山沟旁坐落的破败的校舍和周围恶劣的自然环境,她仍是满怀激情的走进了阳光底下最神圣的行业。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担任了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和学校大队辅导员工作。由于找不到教学的方法自己感到很苦恼,她就利用业余时间看一些教材教法的书籍,并向老教师学习,虚心请教,总结经验。每天的批改作业都是在灯下完成的,课余时间总是给了那些在课堂上还没听懂的学困生。两年下来,任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在全乡统考中位居第一。连续三年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 “优秀”,获得了破格晋升工资的资格。2009年,张老师不幸患上乳腺疾病,身体免疫力下降,讲课时嗓子经常性出血,化脓,但由于学校人力少,凭借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衷,她还硬着头皮,撑着干,承受着身体的超负荷、繁重的工作任务。她还时刻要求自己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到最好,不断去钻研,积累,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做孩子们贴心好老师
在山区的孩子读书难,很多家庭拖欠书学费,每学期都交不上学费,因此不领孩子到学校报名。张秀琴老师就走十几里山路去请。由于刚参加工作工资不足二百元,可为了让孩子们能领到书,就用自己的工资来垫付。金泉村的孩子回家要经过一条小河,地震前没有架桥,每天放学老师就护送学生过河,到了汛期河水湍急,她就背着小的,拉着大的,相互搀扶着把他们送到安全地方才离开。2008年,带领的班级人数是全校最多的,又面临毕业,突如其来的地震不光改变了大地的面貌,给很多人也带来了心灵的伤痛。班上部分学生知道自己的亲人遇难了,孩子们情绪很低落,学生朱敏甚至不吃饭,张老师和班干部一起去安慰,无暇顾及县城里家人的安危。六月又被学校分派到大坪村去设点给学生复课,每天早出晚归,不光安抚他们,还把他们落下的课程给补上。一直到灾情稳定,8月份学校才放假,才走出深山去看望自己的年迈的父亲。
在班主任工作过中,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上,努力让自己给学生做好榜样,教育他们要有爱心,要讲诚信,要孝顺……用母亲般的爱带着自己的班级,班上有个学生叫文代蓉,是单亲家庭,成绩还不错,由于家庭贫困,父亲无经济收入,家中还有九十高龄的爷爷,经常因为没有生活费而在学校饿肚子,张老师看到心疼,就给她买饭吃,把自己女儿的衣物交给她穿,不光在学校积极为她争取一些补助,还和学校领导一起积极想办法联系爱心人士来资助她。看到一个个孩子带着满满的收获进入中学,她也感到无比的欣慰。汗水和辛劳没有白费,由于在班级管理中成绩突出,所带班级三次被评为县级“先进班集体”。
用音乐让孩子感悟快乐
在一直担任的学校大队辅导员工作中,抓住各个时机把学校的少先队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赞许。十八年了,每年五月,她都会累到嗓子说不出话来。她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去影响孩子们,燃起了山区孩子对音乐,舞蹈的渴求,利用周末编排设计一些曲目、舞蹈,来教孩子们,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学习的热情也更加的浓。空余时间她还积极参加乡党委组织的活动,为街道上的妇女们设计舞蹈不光带领他们健身,还去参加各种比赛。舞蹈《舂糍粑》获得县上舞蹈比赛二等奖,《白坭羌妹纳格勒》获县级一等奖。在学校的艺术工作上更是尽心尽力,在她和孩子们的辛苦排练下,在绵阳市第五届小学生艺术节上,白坭小学的《羌水情》荣获“市级一等奖”,张老师也在比赛中获得“优秀指导奖”。
凭着她对孩子们无私、真诚的爱,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工作着,快乐着,她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灵,用智慧为学生插上放飞的翅膀。爱在她心中永远绽放。
(记者 李正强)
张秀琴老师参加“六一”朗诵比赛和文艺汇演
新闻推荐
酒红色披肩波浪卷发、豹纹无袖T恤、黑色时尚短裤、深棕色的墨镜、精致的五官,强烈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梦晴的笑容里,总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无奈,谈起那份坚持不懈的爱情,她沉醉在美好的回...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