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顺英(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李开复博士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阐述——“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句话像夜里亮起的一盏温暖的灯,指引着我做梦、寻梦、圆梦的路。
上世纪60年代末,父母积极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从祖国的心脏来到了西南小城绵阳。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生长,亲历了绵阳40多年的成长历程。
记忆中,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冬,父亲留给我的永远是匆匆赶往研究室的背影;入夜,一觉醒来,堆满资料的书桌前、台灯下永远是父亲的背影。我年幼的记忆中,父亲的生活就像上了发条的钟摆,单调、永动、固定。成年后,我偶然在家里翻到了“东方红”卫星成功发射的喜报,感谢父亲在研制工作中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加大法制化建设进程。1993年,我顺利通过全国首批法检系统补员考试,成为绵阳市中级法院的一员,圆了自己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法官梦。年轻的我意气风发,白天阅卷、开庭,晚上看《司法解释》、看《高法院公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逐渐成为审判一线的业务骨干。
2002年,院党组决定把我调入刚刚成立急需加强力量的行装处工作。在行装处工作的10多年里,我经历了国家财政改革、司法保障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等许多重大历史阶段,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5·12”汶川大地震,挑战没让梦想搁浅,苦难更没让梦想折翼,梦想迎风逆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放飞机遇。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法院的后勤保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费投入比10年前净增3倍;现代化的新审判办公楼落成搬迁;科技法庭、数字审委会、高清视频会议室先后建成,实现网上办公、办案、异地视频审案;我们的干警有了法官津贴、岗位津贴,越来越多的高精尖法律人才涌入了法院。由于财务保障有力、资金管理科学有序,我院的财务工作连续10多年被评为财务管理先进单位,我个人荣获全国财务管理先进个人、全省灾后重建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一次。在实现职业梦想的路上,我在审判一线流过泪,在保障一线流过汗,逐梦的路走得很艰辛,有泪水更有欢颜。
我坚信:会有更多像我一样的“三线”人、志愿者、热爱绵阳、憧憬绵阳美好未来,在共创绵阳美好未来、共铸辉煌的路上继往开来,在逐梦的路上追逐、奔跑。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10月,绵阳二中姜传讯和韩成才两位物理教师合作设计制作的创新物理实验作品《活塞式抽水机》,参加了2013年四川省物理创新实验设计制作大赛,因其作品设计科学、制作精良、实用性强,喜获四川...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