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潜 傅晓丽 罗海燕 本报记者 彭雪
近年来,市文广新局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市场监管,以完善的立法,严格的执法,严格的自律,着力构建法制化市场监管体系,有力推动了演出、娱乐、音像、网络、电影、书报刊、艺术品、文物、文化旅游等各类文化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管理机制文化市场监管规范
完善管理机制,奠定有效监管基础。2011年5月,绵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成立,成为省内率先挂牌履职的市级文化综合执法支队,统一行使文化、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出版、版权和广播电影电视领域行政执法权。之后,县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也相继成立。从那时起,绵阳文化市场检查部门少了,管理力度反而加大了,文化市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下放行政审批权,大力提升效率。市文广新局将原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等行政审批事项由16项减少到目前的9项,行政审批效率显著提高。缩减行政审批办件时限,将审批事项法定15个至60个工作日,缩减至6至15个工作日,行政审批提速达70%以上。同时,还积极探索推行网上申报、审查、审批和办结的新型行政审批模式。
建立监管与服务平台,管理走向信息化。从今年4月初开始,绵阳市全面开展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工作,目前,各县市区文化经营单位正完成注册、激活工作。该平台的应用将实现审批和执法数据电子化,有效推进文化市场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该平台所建网上“办事大厅”,可以为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提供在线申报、备案登记、信息查询、结果反馈、办事指南、培训考试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并公开市场准入、行政处罚等信息,方便经营业主办理各类业务。
创新服务举措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创新服务机制,群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市文广新局将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等多个科室的行政审批项目,集中到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理。实行窗口首席代表制,充分授权首席代表,按政务中心“两集中、两到位”要求,落实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接件审批、一站式服务和一站式办结的审批模式,还将每项行政审批的条件等流程图通过网站公布,对群众的问题认真解答,杜绝群众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现象的发生,业务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强化市场监管,文化经营场所安全有序。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多管齐下,大力净化文化环境。建立了学校、家长、管理部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严厉打击网吧违规接纳未成年人;针对营业性演出团体营业地点不固定等特点,成立督查办公室,及时掌握演出市场动态,定期与不定期查处与整治;对机场、车站、学校等重点部位,网吧、出版物等重点行业进行重点管理;深入开展“净网”、“清源”、“秋风”等“扫黄打非”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保证了文化经营场所安全有序。
推进公益性上网场所建设,为未成年人搭建平台。2013年,绵阳市启动“未成年人绿色公益网吧”建设,首批建成10个“未成年人绿色公益网吧”,并正式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到今年底,将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等现有公益文化资源,新建20个“绿色公益上网场所”,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场所和空间。
开放有序竞争文化市场更加繁荣
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了文化市场的繁荣。
文化产业进入全面竞争发展时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绵阳市有网吧956家、歌舞娱乐396家、电子游戏444家、营业性演出团体66家、演出场所3家、美术品经营单位备案9家,全市文化从业人员近10万人。
传统文化市场转型突破。多功能网咖、歌城、艺术品市场等多元化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并且在跨界融合中不断谋求创新,传统行业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兴文化行业异军突起。绵阳市武道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古羌传奇网络游戏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迅猛。“规范管理市场,热情服务市场,繁荣发展市场。”这正是绵阳文化市场改革发展的清晰路径。如今,绵阳市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监管有力,秩序良好。全市文化经营单位的数量仅次于成都市,位居全省第二,众多文化经营单位正向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新闻推荐
(上接第1版)1-9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25.76亿元,同比增长12.9%。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收入最高,达443.18亿元,增长13.4%。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运行平稳。1-9月,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05.3...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