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川剧《百花争艳》
2014年即将过去,这一年,绵阳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快速推进,文化产业进入提质转型新阶段……改革创新、文化惠民、产业聚集等“热词”的背后,是绵阳文化事业及产业的突飞猛进。
从2014年的众多收获中,我们整理出了六大关键词,和读者回顾这一年绵阳文化带给我们的喜悦、兴奋和感动。
关键词
改革创新
2014年,绵阳市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有力推进,激发了空前活力。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督查组认为,绵阳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其经验和模式值得推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朱丹枫认为,绵阳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成效显著,走在了全省前列。支持国有文艺院团加快发展,推动转制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市艺术剧院公司年收入同比增长30%;推进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文化与广电融合发展,市广播电视台全年实现收入5300万元,市广电器材公司改制全面启动并实现良好开局。
关键词
文化惠民
2014年12月到2015年春节,“绵州大舞台”惠民演出季在绵州大剧院精彩呈献。每周三至周六,依次上演歌舞、音乐、戏剧、综艺专场演出,不同风格的本土高水准演出,为市民奉上源源不断的“文化盛宴”。
2014年,绵阳市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文化进万家、绵州讲坛、优秀群众文艺展演、图书漂流等惠民文化活动持续不断,参与人次近100万。与此同时,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9300场,城市公益电影454场,观影人次达400万。
关键词
非遗传承
2014年11月10日,北川残疾绣娘胡蓉、宋琴应邀参加APEC北京峰会中国残疾人事业展览,受到了彭丽媛和参加APEC峰会的21国领导人的夫人们的赞赏。绣娘们的参展作品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参会者的目光,而这仅是绵阳市非遗传承的一个典范。
2014年,绵阳市非遗传承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外地展出,出访交流渐已成为新常态;绵阳市还建设了一批生产、传习、展示、销售非遗的基础设施,形成了长效传承机制;对23个濒危非遗项目进行抢救式保护,发掘特色非遗项目24个,收集具备生产性保护非遗项目36项;完成了《绵阳城市规划区地下文物重点区域分布图》。
关键词
文化产业
2014年,绵阳市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上“聚力”,积极推进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网游《古羌传奇》等4个项目成功组团参加深圳文博会,动漫游戏、计算机软件等60多个项目9月成功参加中国国际版博会;完成《绵阳文化发展规划》和首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命名工作;重点扶持巴拿恰文化产业园、126文化创意园等园区和武道数码、小雅书房等文化企业。
2014年,绵阳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初步统计,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77亿元,增速15%以上,全年城市电影票房首次突破亿元大关,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影院排行榜50强。
关键词
品牌活动
2014年7月,大陆和港澳台两岸四地的诗人、学者、评论家等云集绵阳,参加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绵阳市作为主办方开展了主题活动70余项、节会活动14项,全市超100万人次参与,把这次盛会办成了“诗歌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
这一年,第二届科博会开幕式科技展演活动也成为了品牌,广受好评。此外,羌族婚俗活动、禹羌部落歌舞演出、阿哥阿妹唱山歌、转山会、大禹祭祀活动、平武山歌节等多个民俗活动普遍恢复。全民阅读“进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军营”、创新开展了“同圆‘中国梦\’,共建美丽绵阳”全民阅读征文演讲比赛活动,在全市形成了读书活动的品牌效应。
关键词
精品打造
2014年,电影《兰辉》的上映,感动了亿万观众,该影片还先后参加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平壤国际电影节,并获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天使奖”入围奖、年度最佳社会贡献影片。9月,其以高票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品。
2014年,绵阳市文化精品高峰不断,除电影《兰辉》外,《笑过2012》、方言话剧《咱们的牛校长》等五部作品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绵阳市在国家和四川省获“五个一工程”奖数量全省最多。此外,《羌寨素描》、《越王楼歌》等原创精品屡获国际大奖;话剧小品《石榴树下》、电视片《坚守》等近20件文艺作品先后获全国、省大奖。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全市文化发展大会召开。来自绵阳市的文艺界代表、媒体代表、文化企业界代表、文化产业园区代表和部分在绵高校代表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近年来绵阳市文化发展工作,...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