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操)日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以下简称非遗院)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为师生们讲解蜀绣的悠久历史、独特技艺及其发展现状,受到师生普遍欢迎。此次活动是非遗院本年度开展“非遗大讲堂”的“压轴戏”之一。近年来,绵阳市依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非遗院,大力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社会输送7500名非遗人才;通过整合“政校企研”资源,四方联动抢救非遗成效显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了绵阳市非遗成果。
培养应用型艺术人才
为社会输送7500名非遗人才
自“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我国逐渐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为继承保护好以羌、藏文化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于2010年4月成立了非遗院,正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继承、研究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模式。
据了解,非遗院以地处绵阳、毗邻北川、平武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多的区位优势,以羌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基点,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非遗意识的应用型艺术人才。据非遗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培养非遗艺术人才,非遗院通过普及非遗基础知识教育,编写非遗阅读教材、创建非遗教育基地等方式,加强大学生非遗保护养成教育,截至目前,已为社会输送7500名具有非遗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为“非遗”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了智力保障。
整合“政校企研”资源
四方联动抢救“非遗”成效显著
“政府、高校、企业、研究院四方联动抢救‘非遗\’”,是绵阳市提出的新的非遗抢救探索路径,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政府支持、与企业合作,实现教研融合,产教共赢,拓展非遗传承路径。市文广新局、市非遗中心一方面为濒危非遗项目“雪中送炭”,协调落实传习场,添置设施设备,播撒传承火种;另一方面为更多非遗项目“广开门路”,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机关企业,大力提升社会对绵阳非遗的认知度、认同感和参与意识。同时,先后与多所大中小学校达成共识,遴选符合条件的学校挂牌成立“绵阳市非遗传习基地”,让非遗文化从校园抓起、从娃娃抓起,形成非遗传习后继有人的可喜局面。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巩固“非遗”成果
近年来,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走出绵阳,频频在国际、国内大型展会中亮相获奖,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非遗热”。理论研究方面,《汉羌山村村寨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引起全国关注;仅非遗院研究人员就撰写非遗论文100余篇,非遗相关著作22部,像《汉羌词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教学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除此,近年来,黄英剪纸、谢成飞剪纸、谢泳言的葫芦雕绘、匡从有的玉龙化石雕刻、潘德贵的鑫田粮艺、黄强的草编、王贞龙的文昌祖庭年画等一大批绵阳非遗项目已陆续走出国门,在新加坡、芬兰、法国、美国等国家展览,赢得广泛好评。以汉羌文化为载体,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大型音乐剧《风从羌山来》在韩国、比利时、德国等地演出40余场,把绵阳市特有的文化形态传至世界各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悦)2014年度四川省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情况于近日揭晓,绵阳市测评成绩位居全省第四。从测评情况来看,绵阳市在公益广告宣传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市民呼吁,丰富公益广告的内容及形式,将真...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