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郑悦
日前,由绵阳广播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人文纪录片《涪江行》获得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部纪录片首次以电视的视角,全景式记录涪江流域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族风情、政治经济和城市建设,以强烈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凸显魅力涪江新形象。
跨越13县市,历史文化的精彩讲述
从探寻涪江源头开始,摄制组沿江而下,跨越川渝13县市,到涪江汇入嘉陵江的重庆合川为终点,对涪江流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进行讲述,呈现出一幅山水相融、人景和谐的祥和画面。“涪江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了灿烂的一笔,纪录片通过讲述人物、风景、事件,像一颗颗珍珠,将700余公里的涪江串起来,记录一条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印记。”《涪江行》总编导张涛表示,数千年奔腾的涪江,造就了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一代代人生存繁衍的沃土上,凸显了涪江慈爱、厚重、包容、坚韧的精神。
3万里跋涉,700公里的全景记录
2012年5月,《涪江行》摄制组决定从历史、文化、民族民俗、科教、交通、农业、经济、城市建等板块,对涪江沿线700余公里的各个点位、人物、事件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编导组人员对大纲先后修改11稿,背负沉重的摄像器材,行3万多公里路,耗时一年多时间。
张涛告诉记者,高山气候瞬息万变,当时雪宝顶又正值雨季,经常因为天气原因而打乱拍摄计划,为了拍到更完整的涪江源雪宝顶,摄制组先后跑了五趟。每次都得背着拍摄器材步行好几个小时上山,要冒着寒风进行拍摄,几天拍摄下来,所有人员都累得快虚脱了。2013年5月,《涪江行》制作完成,先后在四川电视台、黄河卫视播出。谈及此次《涪江行》获得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张涛说,这是首次以电视的角度,全景记录涪江的历史人文与沿线发展变化,也是绵阳电视台首次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的一部大型人文类纪录片。
300余分钟镜头,展现涪江新变化
从王朗、虎牙等原始森林风光,到现代化城镇的繁华;从古朴奇幻的传统习俗,到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从李白、陈子昂等唐诗宋词的神韵,到现代文明的璀璨……《涪江行》摄制组以人物或重大事件为切入点、载体和联系纽带,共拍摄了6000多分钟的素材,成片共8集,每集40分钟。
“电视里播《涪江行》的时候,我和家人每天准时会守在电视机面前看。”退休教授张德军告诉记者,记录片用真人、实事来表述涪江的现状与历史性的变化,从对涪江流域的历史文化探寻和秀美风光展示,开阔到了生态、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新涪江。
新闻推荐
那个人依旧沉默,安然屹立。黄昏的夕阳将他的身影拉的很长、很长……淡淡的夕阳为他铺上了金色的光辉,若有若无的香烟的雾,空气中残留的气息……缭绕着,回荡着——缓缓地,让我回忆起童年,我的儿时——...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