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日前,市住建局职工李强勇救落水儿童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市民和网友中激起了强烈反响。在盛赞李强舍己救人的同时,绵阳层出不穷的善行义举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仅以近期为例,退休教师陈岫云,夫妻双双捐赠遗体,用于医学事业。医生徐迅,年过半百到非洲执行医疗援助任务,直至病逝在异国他乡。善行义举正成为绵阳的流行色。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曾有至理名言: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事实上,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一个城市。城市是由人组成的,一个城市能否让人“走心”,并不全在于硬件的“高大上”,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交往 。如果,一个城市,老人跌倒路边无人相助,救人之前先提出高额费用,公交车上面对歹徒行凶乘客袖手旁观……那么,我们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和幸福,能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和希望吗?显然,不能。
正是缘于此,近年来,从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到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从兰辉、张勇等先进典型的涌现到群众发现身边好人、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在加快城市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绵阳市道德建设的脚步从未停歇。实践证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健康向上的道德风气,最终在人们心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了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自“5·12”特大地震以来,绵阳涌现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中国好人11人、全省道德模范6人、四川好人41人、全市道德模范三届共81人、两届感动绵阳十大人物20人。他们以关爱他人、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以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向我们诠释着道德良知,展示着城市的文明进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烨)自去年5月国家信访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以来,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规范工作程...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