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檎)所有县(市、区)完成网格划分,建成了网格员、社区(村)、街道(乡镇)、县(市、区)的“四级联动”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调解员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建立了“调解员专家库”,全市“大调解”工作效果喜人;全市共建立妇女儿童维权站261个……2014年,绵阳市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社会治理方式,为全社会在“稳定与活力”中平衡发展打下了基础。
社会治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稳定与活力之间的新平衡。深化改革以来,绵阳市围绕这一目标,建立健全了稳定风险评估联系会议、分类评估、重大决策报备、报告审核等制度,成立了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稳定风险评估组织网络,市县两级把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容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全部纳入评估范围,做到评估主体向下延伸、评估内容从以前的重大项目向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活动拓展。
全市9个县(市、区)成立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建立了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机构,使“网格化“管理成为了一种常态。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绵阳市建立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制发了《2014年全市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意见》及《2014年全市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督查方案》。调解员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增加了专家、学者调解人员的比重,建立了“调解员专家库”。持续推进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15个重点领域专业调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类型化管理,健全解决突出疑难矛盾的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实现分类施治、攻坚破难的专业化与联动调解的“无缝衔接”。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另外,绵阳市还研究制定了群众工作中心联合接访管理办法;推动涉诉信访改革,探索建立了诉访分离后的衔接机制;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和反家庭暴力协作机制;建立完善了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城乡统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下阶段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具体安排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谋划,稳步推进,确保各项改革工作既充满活力又稳妥有序。”市社会体制改革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积极强化战略思维,增强敏感性、提升洞察力,创新超常举措,增强务实性、提升协同力,努力在改革事项中取得新的成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兰记者蒋琳琳文/图)朝阳街道临园路西段社区的高瘫病人李兵卧床14年,生活不能自理。他租住在建工小区的单位房里,由冯宝莉一家人照顾。由于李兵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冯宝莉一家特别渴望能...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