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烨
■焦点话题
2014年,全市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今年,绵阳市将继续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提升非公经济发展速度,拓展对外开放合作广度,持续构建新的发展优势。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深化改革,构筑新的开放优势”这一话题,展开热议,发表真知灼见。
■精彩回放
2014年是绵阳市加快深化改革步伐,经济活力充分迸发的一年。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191项具体改革事项已完成36项;金融领域改革有序开展,中国五矿集团战略入股绵阳市商业银行,梓潼农信社成功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金家林金融聚集区发展规划(2016—2020年)》编制完成;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加快推进,依法流转耕地86.2万亩,农房确权登记41.1万户;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砍减行政审批事项132项,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22项;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8+3”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年引进重大项目299个,到位国内省外资金509.3亿元、增长7.5%。
■代表热议
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
如何破除“中梗阻”,狠抓已出台的改革方案落实,让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代表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罗蒙代表建议,应当持续简政放权,加大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力度,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坚决整治“红顶中介”,同时,更有效地解决市级部门人员分流问题,进一步充实基层一线队伍。
邓怀财代表建议,个别龙头企业打着带领群众致富的幌子,骗取国家扶持资金,政府要多调研;要切实抓好农村农业综合改革,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赵明君代表认为,绵阳科技城建设是一个大棋盘,要侧重于最具深厚基础的、最具优势的着力突破。这需要打好“军民融合”这张牌,扎实开展长虹、九洲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市属国资企业兼并重组方案。同时,推进绵投、科发、交发三大投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
提升非公经济发展速度
长期以来,绵阳市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激发非公有制企业活力。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代表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薛凯代表建议,积极打造和完善投资、融资平台,增强投资、融资公司自我发展能力,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同时,推进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发展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把更多的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业。
张贵刚代表认为,要加强科技型企业发展,注重培养小微企,同时要注重绵阳市经济总量统计工作,要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减少水分,确保数据真实反应绵阳市经济发展情况。
黄正良代表认为,民营企业家资金等资源相对丰富,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努力吸引民间资本以公私合营方式参与油气管网、旅游开发、保障性住房等领域项目的建设运营。
拓展对外开放合作广度
如何扩大开放合作,全面激发科技城建设活力?代表们也提出了建议。
许州代表认为,随着成绵乐客专的开通,绵阳市应加强与成都经济区“8+3”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的发展格局;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蓉欧快铁”开拓欧洲、中亚等市场。
李治平代表认为,2014年,绵阳成立了对外招商组,通过科博会等平台在国际国内招商,提升了科技城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拉动了绵阳的消费增长,促进了绵阳社会经济的发展。
张钧代表建议,应当抓住科博会的契机,用好用活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科学应对改革深水期的主要矛盾;抓住参加西博会、武汉园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机遇,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招大引强,全面激发科技城建设新活力。
新闻推荐
推动“4+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访市经信委副主任王欣
□本报记者梁耀予去年以来,在各产业发展推进小组、市级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绵阳市“4+3”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展良好,每个产业在完成布点占位的基础上,正在向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都...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