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文宇 何亚君)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科技是“硬件”配套,人才是“软件”保障。如何让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主力军在绵阳发展中挑大梁、唱主角?绵阳市给足政策,服务到位,留住各方英才。
上海师范大学大三学生何杨准备在科创区申请注册一家科技型公司,最初,对创业政策的不熟悉,和公司产品市场评估的不到位,让何杨陷入创业的困局。然而在园区工商局、市创业促进会等多部门的协调下,需要花费3个月的办理流程,最终缩短至15天。
何杨创业的成功,折射出绵阳市各类创新创业政策发挥的良好作用。绵阳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创业就业,构筑起更加宽松、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地,对人才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创业者,让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有宽松的环境,享有良好的服务,则是检验向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所在。
在科教创新区,有一栋形似蛋壳的建筑,“蛋壳”内,中国科技城·绵阳创新中心就设在里面。作为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综合孵化器,创新中心逐渐摸索并初步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另外还配套30套人才公寓,为企业解决高层次人才住宿问题。截至今年10月底,创新中心已入驻企业190家,总产值超过1.5亿元人民币,解决就业人员3000余人。
“青年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这是YBC绵阳创业办对保姆式服务的理解。今年7月,YBC绵阳办公室搬至创新中心,给创业青年左天长的感觉就是缩短的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还让创业青年觉得更贴心。
去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作为惠及民生的一大举措。目前全市已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创业指导中心263个,市级创业服务示范窗口25个以及创业促进会创新创业学院;搭建创业就业培训平台,为创业提供原动力和智力支撑;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着力整合优势资源,依托现有园区,利用闲置厂房、场地和楼宇设施等资源,建立国家级、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示范园区)4个,市级基地(园区)16个;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经营”的创业理念,主动为创业者、中小微企业搭建市场供需平台。
如今的绵阳,一批批优秀创业者怀揣梦想前来创新创业,一户户创业成功典范如雨后春笋般竞相涌现,一件件创业者的产品成功打入国内外市场……一个培育支撑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苗圃”正在绵阳悄然形成。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建记者文宇)交通拥堵问题一直是大中城市长期存在的“顽疾”,绵阳也不例外。为了缓解人、车、路三者之间的矛盾,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从今(9)日起,绵阳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将投入试运行。用科技...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