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廖姝)市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去年绵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79.89亿元,比上年增长9.1%。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二位,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发展。
2014年,绵阳市经济运行交出了满意“答卷”。成绩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沉着应对各种挑战,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着眼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打出一系列“重拳”,有力地激活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转型升级压力大的大背景下,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常态,党委、政府重新定位政府角色,以提高政府执行力、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为着力点,致力转变职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针对市政府部门管得过多、过细等长期存在的问题,绵阳市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突出深化大部门制改革,重点对政府组织机构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改革,市政府设工作部门32个,挂牌机构11个。同时,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目前正按计划有序实施。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大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且力度空前。结合实际,绵阳市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并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去年,全市初步清理出市级部门具有非行政许可项目330余项,新设行政许可1项;取消、合并、停收、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6项。同时,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项目流程,取消前置条件、申报材料和专家评审、论证等269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实施投资建设项目并联审批,项目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减少为6个工作日,办理时间较法定时间减少70%以上。
为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绵阳市切实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改革。去年,绵阳市着力简化工商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进一步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积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在此背景下,去年,全市新登记企业9099户,同比增长100.3%。与此同时,以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推动科技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等形式,扎实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直击体制积弊,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确保新常态下市场活力竞相迸发。
为了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绵阳市着眼长远,先后编制完成《绵阳市城乡统筹规划》、研究编制《绵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开展乡村规划师试点,探索城乡规划督导员制度,逐步建立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绵阳市还紧盯民生诉求,围绕群众所需、所想、所盼,进一步完善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健全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援助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等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为广大群众谋更多福祉。
新闻推荐
2014年,市政协农业委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绵阳市委、市政府2014年中心工作,围绕促进绵阳市农村土地有序有效流转、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农产品市场体...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