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雪林 本报记者 蒋琳琳文/图
每天的天气预报是如何出炉的?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装置的作业过程是怎样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纪念的主题是“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昨(22)日上午,市气象局向市民敞开大门,奉上精心准备的科普盛宴,开放了气象台、影视制作室、气象科普厅、气象观测场、人工增雨作业车等一些市民平时很难接触到的部门,让市民大开眼界,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气象的“风云变幻”。
人工增雨作业车抢眼球
昨天一大早,市气象局大院内已是人头攒动。记者看到,数十张灾害天气防御、气候变化、气象科普知识展板给看似神秘的“天公变脸”配上了图文说明,详细展示了高温、霜冻、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以及防雷电、水灾知识等。市气象局副局长、市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陈平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是第二批市民和学生来参观了,目前已迎来了200多名参观者。”
在活动现场,学生和市民们很快将人工增雨作业车和火箭模型围了个水泄不通。(如图)“什么样的天气条件才能人工增雨呢?”“火箭弹能发送多高啊?”“人工增雨对环境有危害吗?”“火箭弹发射前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面对学生和市民提出的疑惑,专业人员对此一遍一遍地作出详实的解答,很多神情专注的市民还用手中的DV和相机拍下全过程。不少市民和学生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将人工增雨火箭弹装上了发射架,实验小学的王云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到人工增雨的火箭弹,感觉有些像‘大片\’,很刺激。”
观测场内看“风云变幻”
在位于石塘镇瓦店村的气象站内,翻斗式雨量传感器、风向风速仪、百叶箱等气象仪器同样吸引了不少市民参观。自动气象站怎样自动采集温度、湿度、风向、日照、雨量、风速等气象数据,这些数据如何参考处理?对此,气象专家也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在气象台,工作人员指导学生和市民们观看了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天气信息的监测、预报和制作过程,脸上展露出对气象科学的好奇和向往。而在市气象局会议室,世界气象日专题纪录片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生动的动画视频让专业的气象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五年级的陈锐告诉记者:“以前都是在书本上了解到气象知识,今天到气象局参观体验,真是开了眼界,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专程带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余女士表示,自己对气象知识了解很少,参加气象开放日活动,可以使孩子的科普知识得到增长,拓宽知识面。
演播室里过把“主持瘾”
在气象演播室里,气象播音员被围得水泄不通。她面带笑容,给参观的学生和市民一遍一遍地解说着天气预报的播报过程。“这就是气象影视中心的演播室。哪位同学有兴趣亲身体验一下做天气预报主持人?”听说可以体验做主持,大家一个个变得愈加兴奋起来。随后,工作人员选中了西山路小学的赵泓杰进入演播室,现场体验天气预报主持人。进入演播室,当看到演播室只有一块蓝布时,赵泓杰纳闷了:“电视里主持人后面都有天气图啊,这什么也没有?”随后主持人站在摄像机前演示了一番,他恍然大悟。原来,天气预报节目采用的是“抠像”技术。“‘抠像\’技术要求对主持人的穿着十分讲究。这里有提词器,你照着这上面念就可以了。”工作人员解释道。“我也上去试试!”……学生们争先恐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模有样地做起了气象节目主持人。“今天才知道主持人身后的地图是这样做出来的。”赵泓杰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进演播室,很紧张。
据了解,气象开放日当天共吸引了400余名学生和市民参观,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
●新闻链接
“世界气象日 (WorldMeteorologicalDay)”是1960年由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气候行动你可以做什么?
据悉,目前世界气象组织鼓励青年通过“世界气象组织青年网站”,了解更多的天气气候知识,并参与到气候行动中。
你可能认为,相比于工业排放和精炼油气,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微不足道。然而,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选择——如何出行、吃什么、怎么住等,都可以为减缓气候变化做贡献。我们每个人可以选择更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而不是开车;如果必须开车,选择一辆节能的车;减少乘坐飞机的次数;节约能源,冬天把暖气温度调低2℃,夏天把空调调高2℃,及时关电脑,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操)昨(23)日,雷锋志愿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来到绵阳市部分社区开展困难群众帮扶活动。多名志愿者走进开元社区,帮助困难残疾群众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做游戏,受到了困难群众的热烈欢迎...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