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十年的强市梦,三十载的奋斗路。从1985年绵阳撤地设市,至今整整30年了。30年来,绵阳市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书写了大气磅礴的“绵阳答卷”,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即日起,本报开设“辉煌三十年 百姓讲变化——建市30周年特别报道”专栏,从市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切身感受,展示三十年来绵阳市民的生活变化。
□本报记者邓娟
“现在国家政策好哦!我们住洋房,看电视,吃喝穿不愁,晚年生活真是无比幸福!”近日,记者在游仙区太平乡敬老院采访时,李贤成老人谈起自己的幸福生活,笑得合不拢嘴。
曾经
土坯房“退休”砖木房“接班”
现年83岁的李贤成,是太平乡酒店村人。70年代末,生活不能自理的他,住进了太平敬老院,这一住就是30多年,如今是这里“资格最老”的一位。几十年来,他不仅见证了敬老院的重大变迁,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们敬老院的条件一天比一天好,这日子真的越过越巴适!”谈及敬老院的变化,李贤成侃侃而谈。太平乡敬老院始建于1956年,那时房子是土木结构房,院子是土路,一次性能住10多人,“那个时候,我们吃一顿肉都等好长一段时间。哪像现在,天天有肉吃。”
1993年,政府为了改善敬老院住宿条件,满足当地入住需求,原址修建了敬老院。从此,土坯房光荣“退休”,“接班”的是砖木房。“当时搬新房的一幕幕,我至今记忆犹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新建的砖木结构房能一次容纳40位老人同时入住,院子的路面也在2000年左右变成了水泥路,配了电视机……
现在
漂亮的四合院 设施一应俱全
对于另一位住在敬老院近10年的谢大云老人来说,这里不仅让他收获了幸福与快乐,还让他收获了爱情,找到了生活中的另一半。
2006年,太平乡南山村孤寡老人谢大云住进了敬老院,从此吃穿住不愁,就连衣服都有工作人员洗,生活十分惬意。
可是,他的幸福生活没两年,就被无情的“5·12”汶川大地震摧毁。敬老院房子因地震严重受损,后经专家鉴定无法再使用。“那时,房子没了,我们真的很伤心。但没想到,党和政府对我们这般关心,很快就原址重建了敬老院,能一次住80个人。”谢大云说,搬新房那一天,是他人生中最开心、最难忘的一天,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敬老院新建的四合院洋房不仅漂亮结实,而且设施配备齐全,厨房、餐厅、卫生间、娱乐室、医务室、健身场地一应俱全,还配备了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和热水器、现代式的厨房设备等。每个房间内都设有独立卫生间并配有单人床垫床,双门衣柜、鞋柜、书桌、风扇、座椅,一年四季热水保证足额供应,当地政府和社会好心人还送来了礼物。“没有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没有社会各界的爱心帮助,没有院里工作人员的细心付出,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幸福晚年。”谢大云说,他们的生活用品和衣、裤、鞋、袜、帽定期发放,而且生病住院和行动不便的老人,都有专人照料,每逢生日、春节等节假日,敬老院都要统一安排庆祝和发放慰问金,“真正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我从来没住过这么漂亮的房子,没想过晚年时,我还能娶到漂亮的妻子。”2009年,谢大云在敬老院院长的撮合下,与生活在这里的王翠华老人谈起了恋爱。前不久,太平乡政府与敬老院一起,还为他们这里4对老人办了集体婚礼,他与相恋6年的王翠华老人开启了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邓娟)15日,民进临沂市委、神墨教育向涪城区青义小学附属幼稚园捐赠了一批学习用品。山东省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进临沂市委主委冯安,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绵阳市委主委李京平出席捐赠...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