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林(绵阳)
“口头言语,俱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清·钱泳《履园谭诗》)口语诗歌写作在当代,日益取得了其显著的变化性和丰富性。就整个汉语诗歌写作范畴来说,不论是所谓的学院写作阵营,还是所谓的民间写作群体,均有一些持续的代表性人物,前者以黄灿然为典型而有风范,后者数韩东最先行而有成就。当然,任何的口语写作,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当每一个时代或者时期的口语,慢慢成为汉语“词典”的一部分,它们最后都会是我们的书面语。这或许就是语言传统的形成规律。比如,你能说李白、杜甫、陈子昂们的诗歌,在当时不是一种口语写作吗?
马培松,就是一位几乎全用口语写作的诗人。他的诗歌没有庞杂的形式和结构,大多短小而平实,但是经过二、三十年的经营和历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和气候。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对于日常生活顿悟般的捕捉,并时常通过对中国绝句、日本俳句以及伊朗等国“短歌”之手法借鉴和经典化用,让一些原本日常而零碎的情、景、思,产生别样的味道,定格为某种永恒。这显然是一种对伟大诗歌传统的致敬与回归,但又绝不仅限于此。因为我们可以不时从马培松的诗句中,读到他对于当下现实的明显关注、对于当下人之处境或者说命运、人性等的深刻体察。
比如《铁匠铺》中,诗人将老铁匠铺的叮当声,描述成“像跟谁在生气”,这样,原本普普通通的口述,却十分形象而有趣的传达出老铁匠单调而寂寞的生活状态,可谓“一句顶无数句”。在《青铜》中,用“锈蚀的夜晚”来追溯远古的时间概念,自然带出了青铜的年代,不失为一种新意。比如《孤独的羊群》中,“狼的耳朵/躲藏在石头里”这样的句子,尽管还不是特别的“口语”,但是口语般的直接与白描,却很好地反衬了开头两行诗歌中羊群的“孤独”。而类似于《清明归来三首》《三行诗》这样的三行体小诗,在马培松的诗歌档案中,数量不少。这些诗歌清新素雅得好比是路边俯拾即是的花草和虫鸟,无不包涵着中国诗歌中关于自然和生命的禅思与道法。恰如:“雉在林中唱”。泉声,琴韵一枚松针飘落头顶——马培松《三行诗》
马培松写作了大量的短歌,比如类似上面的三行诗,在几年前出版的《马培松诗选》中,这类短歌有100多首,代表性的作品有《残片》、《一边喘息,一边咀嚼》等,深得古今中外传统与现代交融短歌的精髓。而2011年年末,他自印的诗歌小册子《发给自己的诗歌邮件》中,这样的短歌依然持续出现,而且直接以“三行诗”之题命名的就有数首。试着假想,他如果专注于这样的、持之有效的写作,亦能形成十分别样的景致。
在阅读马培松诗歌的时候,可能读者常常会有一种瞬间被击中或照亮的感觉,仿佛在原本静谧无声的房间或野外,我们从被忽视的场景或事物中,发现了小小的、但是令人意外的惊喜。这就是艺术的发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和诗人共同完成了语言之旅、心灵之旅,抵达了一种最为朴素,然而又最为诗意的境地。
(作者系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远梅记者苏东华)近日,北川公安局禹龙社区警务室民警携“心连心”爱心团队成员代表,捧着18600元现金前往绵阳市中心医院送到白血病患者廖静手中。据介绍,民警温高欢和“心连心”爱心团队成员...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