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李桥臻
一顶草帽、一双胶鞋、一个挎包、一支笔、一个记载本,这是绵阳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何丹在玉米试验田从事农业科研的“标配”。1997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的他一头扎进农科院开展玉米育种;从最初的助理农艺师到如今的省玉米岗位专家,从单纯的玉米育种到科研管理,从文质彬彬的西北帅小伙到肤色黝黑似农民的中年大叔,转眼19年,何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置身于试验田,如慈父一般呵护着他含辛茹苦培育出的一株株玉米。回忆科研历程,何丹向记者坦言:“我们农业工作者是平凡的,虽然又苦又累,却从没后悔过。”
早出晚归
19年扎根试验田
5月,玉米正处在生长期。记者见到何丹那天,他刚刚忙完田间调查,正围着试验田来回踱步,眼里满含柔情,像慈父般深情地凝望着一株株玉米幼苗。放眼望去,玉米幼苗抬头挺胸、像一个个盼望长大成才的孩子,盼望着6、7月授粉期的到来,盼望着自己早日开花结果,盼望着何丹为它们举行“成人礼”……
“每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都要选择上千个组合,从播种、出土、定苗、拔节、抽雄、吐丝、授粉、成熟到收获,不管哪个环节出了差错,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都会付之东流。授粉又是培育良种的关键环节,自交保种、杂交改良创新、组配新组合、繁殖制种都要通过授粉来完成。”和记者一谈起玉米培育过程,本不善言辞的何丹滔滔不绝,眼睛里再次迸发出慈父般的柔情。
何丹向记者介绍,授粉期的玉米已长至2米高左右,叶茂杆粗。加上夏季雨水多,气温高,湿气蒸发,玉米地里就像一个大蒸笼。脚踩湿土,头顶烈日,穿着筒靴,一边穿行在玉米林里,一边给玉米授粉。花粉落在汗津津的脖子里、手背上,皮肤被蛰得刺痒难耐,玉米叶像一把把锋利的刀片,稍不留意,就会划出一道道血印。但授粉期有限,必须抓紧一分一秒,一天在试验田里来来回回穿行8至10个小时、累得腰酸腿疼是很稀松平常的事。
求真务实
科研工作连创佳绩
“白天在试验地里加班加点、晚上还要熬夜整理资料。”采访当天,恰巧何丹的爱人王女士驱车来等他下班,与记者谈起何丹的工作,王女士言语中有许多无奈,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她感触道:“农业科研工作是枯燥的,也是寂寞的,耐得住寂寞和枯燥是考验他们科研人员的一大因素。”
记者了解到,除从事玉米科研工作以外,何丹多年来还负责玉米所科研管理,从2015年至今又负责农科院科技科工作。在19年间,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十二五”期间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行业科技等重大科研项目8项;主持育成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玉米品种4个,正在参加国家生产试验品种1个、四川省生产试验品种1个;同时,作为主要人员参加育成通过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10个。主持育成的玉米品种绵单581、绵单118、绵单1256先后被推选为四川省主推品种。
此外,获国家植物品种权11项,公告国家植物品种权申请6项;育成品种在西南区累计推广5165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9余亿元,发表论文38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做好玉米选育的同时,何丹还和研究团队一起深入农村开展技术示范、培训和指导。在三台、中江、北川等地建立玉米试验示范基地12个,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5000余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累计16万亩,为推动四川省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助农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片丹心在玉壶!对于科研工作的执着与热爱,踏实的付出让何丹收获了不少荣誉。2006年何丹荣获“绵阳市第七届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4年荣获“第九批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称号,2015年荣获“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新闻推荐
传承红色基因 滋养精神家园——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代表发言集萃
□本报记者杨檎/整理坚持红色传承创新工作理念杨宏伟(西柏坡纪念馆纪委书记)我认为,发挥红色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根本在于红色传承,关键在于理念创新,在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必须坚...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