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倒映出连绵群山,白云朵朵点缀其间,一幅秀丽的风景画卷跃然眼前……这里就是位于游仙镇的仙鹤湖水库。14日上午,记者在该镇文胜村看到,为保护水源,当地群众在村党支部书记崔万银的带领下搬迁并住进小区。他说,为了28万人喝上“放心水”,作为党员,肯定要身先士卒。
■赵丽娟记者吴春华文/图
游仙“大水缸”受威胁
仙鹤湖水库,1995由小型水库扩建而成,201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集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并作为武引游仙区自来水公司取水水源地。它是供给游仙城区、游仙镇、小枧沟镇和建华乡约28万人饮用水的“大水缸”。
据专业人士介绍,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置油库;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畜禽和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仙鹤湖水库原为小型水库,扩容并成为集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后,问题也随之而来……水库所在的文胜村一社周边,有98户村民居住,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对水质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水源保护地周边若有人居住,就可能对水源带来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及农村生活垃圾污染。这些污染会影响水质,给后期处理也带来很大影响。这98户村民整体搬离至水源保护地外,不得再从事农业生产、养殖、生活等对饮用水源有影响的活动,变得迫在眉睫。
“我家就在水库边,一层小楼,三百多平方米的建筑,还有三百多平方米用于养殖。”崔万银说,他家和其他村民一样,养猪养鸡,普通的农户生活,过了很多年。
为了“生命水”说搬就搬
搬家对谁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毕竟在这儿生活了这么多年,咋能说搬就搬呢?而且,搬去哪儿?货币化安置靠谱不?后续的生活怎么办?都是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
这时,一个人的行动打破了观望的僵局。他就是在搬离范围内的文胜村村支书崔万银。为了保护“大水缸”,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他带头签下全村第一份拆迁协议,第一个腾空房屋,第一个倒房。“为了28万人的饮水安全,不干不行。我是党员,肯定要带头。再说了,干部不带头,老百姓都看着你呢!”今年50岁的崔万银搬迁时并没有想太多,想的只是这项工作必须做,早点做就早点开始新的打算,早点开始新的生活。
他没想到,自己的带头起了很大作用:75岁的老党员崔贵科带领全家5口人主动到村部签协议;村民申治武、刘兴贵不讲任何条件,爽快地在协议上签字……面对部分村民思想工作“难做”的情况,村干部到村民家中促膝谈心,宣传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地建设、支持环保事业的重大意义,宣传政策法规,耐心细致、不厌其烦。仅仅两个月,绝大多数村民搬离。而这些天里,镇拆迁办所有工作人员没按时下过班,没休过周末……
“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快速拆迁!功劳应该归功于阳光拆迁!”崔万银说,此次拆迁有第三方参与,每一户人的文字都形成了一本书,事无巨细罗列出补偿内容,还与农户计算勘误,账目清晰,让大家都服气。
据悉,此次搬迁进程是这样的:6月2日,游仙区启动仙鹤湖水库水源地整改行动;6月13日,游仙区委区政府、游仙镇、城东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文胜村村支“两委”部署落实清点丈量、生态隔离沟建设等工作;6月20日,启动农房搬迁协议签订工作;6月28日起,村民陆续搬离;8月1日,绝大多数村民搬离。
现在,搬离的村民绝大多数已通过货币化安置的方式,在附近小区“鹤林原山”购买了房屋。
保护好28万人的源头活水
村民搬走了,接下来就该解决仙鹤湖水源保护的问题了。记者围着水库转了一圈发现,水源保护区防护隔离网装上了,并设立了“水源保护地禁止入内”等标识标牌,仙鹤湖周边还新增了自动监控设备,并有专职人员巡逻。水库周边进水沟渠加了“保护罩”,同时在水库蓄水区建设生态隔离沟,解决了仙鹤湖水库水源保护区内进水沟渠“裸露在外”,可能导致生产生活污水“不小心”流入沟渠的问题,阻断并将农户生活污水接入市政管网,防止面源污染。
目前,蓄水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已全面开启,扬尘治理、清除白色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禁止农田耕作,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逐渐实现生态恢复。
崔万银说,为了28万人的饮用水源保护,为了保证自己的吃水问题,从村民到居民的身份转变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实习记者任露潇蓝怡)昨(16)日上午,绵阳市召开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会,通报了督查组前期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窗口行业具体工作提出要求。根据现场通报结果,目前绵阳市窗口行业主要存在...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