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级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对绵阳市推进中国科技城加快发展的具体政策和举措进行深度解读并回答有关问题。其中,针对绵阳市创新主体总量不多、结构不优、能力不强,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的主要举措引起现场记者的关注。
□本报记者郭若雪文宇
200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经过19年的努力,科技城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增长、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科技城何去何从?
《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给出了今后三年的“答题思路”——绵阳市围绕“一个目标”,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生态营造工程、创新活力激发工程、创新产业壮大工程、开放合作深化工程、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六大工程”。
其中,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着力解决好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重点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高校创新能力、促进国防科研院所加快发展”3个方面。“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绵阳市将通过壮大创新主体规模、优化创新主体结构、提升创新主体能力三大举措,努力把科技城打造成全国一流、具有强大而持续创新能力的区域创新主体集聚地。”胡国洪介绍说,从目前的情况看,绵阳市创新主体总量不多、结构不优、能力不强,院所强、高校软、企业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如何让在绵国防科研院所、企业、高等院校“捆绑”在一起,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绵阳市将聚焦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大力支持企业、院所、高校和各类创新转化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另外,以优化创新主体结构为重点,把着力点放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建设研发平台、创新留人机制,让企业在创新中当好主角、挑起大梁,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企业创新发展格局,并引领带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推动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积极参与绵阳地方发展。
同时,着力提升创新主体能力,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产品、品牌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服务保障国防科研院所建设发展,促进在绵创新主体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在重大学科交叉、集成创新、跨界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创造更多竞争优势。
新闻推荐
古迪当前,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监督执纪、追责问责,鞭策着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扛起新担当,奋发新作为。可是...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