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严小览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刘明霞( 受访者供图)
入职11年,严小览从普通的护士成长为科室的副护士长,对于自己的工作,她说:“对生命要充满敬畏,护理工作确保准确,不能当‘差不多先生’”;对待医患关系,她说:“心若向善,看见的也会是阳光。”
对待病人和生命,没有“差不多”
2008年5月,严小览在绵阳某医院普外科的实习眼看就要结束,即将转入最后一个实习科室神经内科。但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打乱了严小览的实习计划,因为伤员太多,她继续留在了普外科,直到实习结束。
“那段时间,对工作能力的提升非常大,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充分发挥了小小新砖的作用——哪里需要哪里搬。”同时,灾难面前,医护人员全身心地无悔付出也让严小览深受触动,“对这个职业有更深的领悟,对生命更加有敬畏感。”
“有几位病人和家属对我说,妹妹,你过来给我输液就是,没成功都没事。如果你现在不好好把自己的本事练过硬,以后怎么能成为中坚力量?”实习中,几位病人的话让严小览记忆犹新,正是这种信任给了她更多机会,也让她成长很快。
2008年7月,严小览正式入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成为一名护士。
因为错过了在神经内科的实习,刚入职的严小览心里有些忐忑,“因为神经内科专业性很强。”
幸运的是,严小览的带教老师是一名资历深厚,对工作特别仔细认真的人。“对待病人、对待生命,不能有‘差不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准确,都要做好,做细。”严格的要求,让严小览受益匪浅,带来的是工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换位思考,让医患关系充满阳光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如何处理医患关系,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心若向善,看到的也会是积极阳光的一面。”因为自己曾几次生病住院,严小览深刻体会过作为病人时的各种感受,“从医护人员成为病人时,看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
正是因为体验过两种角色,严小览很能理解病人的感受,“绝大部分病人和家属都是体谅支持我们工作的。”在严小览看来,病人及家属的不体谅,很多时候是因为医学信息的不对等,他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生病,也不懂病了以后该怎么办,更害怕以后的生活会受到影响,“病人对未知的事情有本能的恐惧,对于未来的治疗和方向不理解,就会出现一些情绪。所以我们现在正在积极做一些工作,健康教育进社区,疾病早期筛查早治疗,慢病全程管理。”
从2008年到2019年,从普通护士成长为科室副护士长,严小览说有的时候也会觉得累,也会有点小情绪。不过,病人的体谅、科室领导和同事的关心照顾,让这些小情绪全都化为了泡影。
“当我给病人操作时,他们会递上来一个凳子,让我坐着操作;有的时候,中午去给病人进行护理,他们会问我饿了没,会分享他们的水果零食。”这些看似细微末节的关怀,却让严小览很受感动。
在神经内科,很多是老病人,跟医护人员都比较熟了。有一位阿姨,在严小览生产休假后回来还记得她,并且记得娃娃有多大。“病人不经意的行为,让我觉得工作更加有意义,充满了责任感和满足感。”
对于未来,严小览说:“正是基于医院的平台,领导的信任和培养,同事的支持和理解才让我不断地成长。在以后,我将继续努力,砥砺前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吴伟民记者李浩瑄)5月12日,经过一个月的激烈角逐,由市总工会主办,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承办,市足球协会协办的绵阳市第十五...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