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绵阳)
40多年前,绵阳是一座不太出名的内地城市,城区人口不多,面积也不大,城内的交通除步行外,靠的是马拉大板车和三轮黄包车。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79年的5月,当第一辆公共汽车从绵阳老火车站驶向红星楼时,迎来了无数市民惊诧的目光,人们笑逐颜开地站在街道的两旁,欣赏着公共汽车的英姿,探究它与载客马拉大板车和三轮黄包车有哪些不同?有的干脆来到公共汽车站台,掏出几分钱去乘坐,亲身体验一下公共汽车的舒适。20多个座位坐满了乘客,过道上还站立了不少人,每个人的脸上漾溢着幸福的喜悦,惊奇的目光不停地打量着车内的设施与窗外的街景,感受到了乘坐公共汽车的快速、平稳和舒适,令人心旷神怡。
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从西山脚下的火车客货站出发,沿迎宾路、剑南路、涪城路、警钟街、红星街,到达红星楼,在红星楼调头返回,这是一条穿越绵阳主城区,有着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口比较密集的公共汽车线路,其目的就是方便区域内的居民出行。
第一条公共汽车线路(1路)开通后不久,马拉大板车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条公共汽车线路(2路)从城区的人民公园出发,顺着108国道西行,经城郊乡、普明镇到达永兴,往复式全天候运行。永兴镇东靠宝成铁路,物产丰富,周边又分布着普明、新皂、河边、磨家四个乡镇,使永兴场镇比相邻的几个乡镇更为繁荣和热闹。此前,当地群众进城,只有搭乘从108国道上经过的长途客车或到皂角铺搭乘北去火车,顺利的时候花费一个多小时,不顺利的时候则要花费二至三个小时。许多时候搭不上车,只得选择徒步进城,花费的时间更多,运气不好还要在城里住上一宿。当时有个顺口溜说:看似不太远,进城费时间,运气好的当天回,运气差的住一晚。2路公共汽车开通之后,以前一天才能办完的事情,现在几个小时或半天时间就能完成,车费便宜,一个往返才2元钱。
2路公共汽车线路延伸至郊区的成功,极大鼓舞了公共汽车公司开辟新线路的信心,相继开通了跨越涪江河流,经东方红大桥、开元场到达游仙镇的3路,南门经石塘、塘汛到达丰谷的4路,根据城区发展,还开通了御营坝至警钟街的5路、平政桥至红星楼的6路公共汽车,继而又开通了火车站至青义,警钟街至建材学院(现西南科技大学)的7路、8路公共汽车线路,初步形成了从城区中心到郊区,再从郊区到城市中心的公交网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绵阳建市,新建绵阳火车客站,同步修建了贯穿南北的长虹大道与横跨东西的临园大道,奠定了绵阳城市发展规模的基础。公交公司不失时机地开通10路公共汽车,从火车客站出发,经临园干道、人民公园、涪城路、南河路到达安昌河畔的终端——索桥,成为首条穿越市内繁华商业区、人气最旺的公共汽车线路。
小枧沟场镇离城市中心不足十公里,涪江河拉开了该场镇与绵阳城区的距离,村民进城有三条途径:一是乘坐渡船过涪江到达塘汛,乘坐4路公共汽车;二是迈开双腿走田间小道,穿越沙滩河坝,从石龙嘴乘坐渡船过涪江河经东门进入城区,两种进城途径花费的时间大体相同,一个往返需要一天时间;还有一条上坡下坎、道路崎岖的机耕道,经108国道、东方红大桥进入城区;公共汽车公司为了给村民提供交通方便,决定开通城区至该镇的公共汽车线路,一个个体户抢先购回三辆旧客车,经营东方红大桥到小枧沟镇的客运业务,公共汽车公司与其竞争,以良好的信誉,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乘客的信赖,迫使对方退出城市客运市场,经过40余年的发展,绵阳的公交营运线路达到100多条,营运线路覆盖了绵阳市所属的园区及城乡接合部,遍及三个县级区及乡镇村,形成了从绵阳城市中心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社区到工厂,工厂到密集社区及繁华商业网点,又与大专院校、旅游景点、车站码头紧密相联、布局合理、覆盖面极广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线路网络。
新闻推荐
村规民约上挂历降低“调门”升和气 游仙街道办“微创新”撬动“大治理”
工作人员帮小区住户贴挂历本报讯(范思思记者文宇胡蕾文/图)“集体聚餐要报备,红白宴席不浪费”“孝老爱亲要当先,恃强凌弱要...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