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暖心驿站”
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谢艳文/图)“为解决部分社区服务阵地位置偏僻、群众无法跨行政区域办事、延时办事等问题,我们探索打造了‘党群暖心驿站’。”记者日前从涪城区行政审批局获悉,涪城区先行在城厢街道建国门社区、工区街道灵通社区等16个社区启动18个“党群暖心驿站”建设,努力构建全域覆盖的10分钟便民服务圈。
为什么说是10分钟便民圈呢?原来,涪城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前期考察,以全域化布局的思维方式,在城市人员集中、群众经常集聚的广场、绿地、车站、商场和城乡接合部等区域,科学合理布局建设31个“党群暖心驿站”,力争实现城区每0.4平方千米一个驿站,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的范围。
那么,驿站如何解决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问题呢?涪城区通过分类摸排辖区企业、居民小区、学校等群体需求,建立问题需求清单500余项。根据群众需求清单,对每个驿站辐射范围的服务需求、服务类别、服务人员进行精准研判,差异划分驿站承载服务功能,实现驿站服务项目与辖区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目前,承载服务项目最多的“党群暖心驿站”对接、解决群众需求100余项。不仅如此,探索居站分设和便民服务垂直管理机制,将街道权限范围内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到“党群暖心驿站”,由社区干部轮值或通过协调公益性岗位、动员社会力量和招募志愿者负责驿站便民服务工作;同时推行延时服务,真正实现“全天候”服务。此外,还依托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和“诗悦爱心理发志愿服务队”等六个“红细胞”组织和社会力量,根据不同区域群众特点,提供老人儿童临时看护、爱心义诊、爱心理发、法律援助等特色暖心服务,将驿站功能拓展到特殊群体关爱、社会治理等领域,创新建设“亲民化、零距离、全天候、跨区域”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群众需求”和“服务资源”精准对接,让“有事办、进驿站,到驿站、一站办”在群众中逐渐形成共识。
新闻推荐
群众在烈士陵园祭奠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谢艳摄市民用鲜花祭祀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陈冬冬摄本报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