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发富编制竹篾制品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实习记者周钰/文记者王勇/图
一截青竹,一劈为二,剖了再剖,一刀下去一气呵成,剖出的篾片粗细均匀,带着韧劲。片刻之间,篾匠王发富用篾片编织的青蛙、鸟儿、小蛇就展现在众人眼前。这是4月5日记者在游仙区魏城镇所见的一幕。
“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成为篾匠曾是过上好日子的选择之一。50年前,十几岁的王发富因为家境贫寒开始学着制篾,如今68岁的他,已是一名“老”篾匠。对于篾匠这个身份,王发富坦言:“这是一门苦手艺,‘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样样都得练扎实。”
身为篾匠,有一套专门的工具,包括锯子、凿子、刨子、剪子、钳子、刮刀、砂纸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篾刀。篾刀背厚、刃薄,异常锋利。王发富制作竹篾制品时,手持蔑刀,神态轻松,动作利落。他坐在一张矮凳上,抓根竹子架在腿上,那弯头刀扎下去,往地上一砸,竹子便被劈成两段,然后分为四份、八份……随后,他拿着篾刀,手腕一阵抖动,转眼间,竹片便被削成了长长短短的篾片。
接下来是编织。王发富的双手很粗糙,可十个手指却十分灵巧,只见他的指头弹动着,篾片在他的指尖、指缝跳跃,在他的面前舞动,让人眼花缭乱。不一会,一个手工艺品就变戏法般呈现在眼前。
王发富出生在游仙区石板镇,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中,他一边种地一边制篾,供孩子读书,供家人温饱。孩子长大成家之后,他和老伴儿搬到了游仙区魏城镇,每天早上九点到市场售卖竹篾制品。“这边市场大、人多,生意自然好一些。”王发富说,“我们到魏城镇已经10多年了,现在生活好了一些,我也有更多时间学习怎样成为一名好的篾匠”,“现在会制篾的人越来越少,我希望能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去年9月,魏城镇伟清小学的相关负责人找到王发富,希望他能每周抽时间到学校,教授孩子们如何制篾。“每次上课来去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但我乐在其中。来上课的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他们对我特别热情,让我心里暖暖的,一点都不觉得路途折腾。”王发富说,“我教孩子们制作‘青蛙’‘鸟儿’这样的手工艺品,比较简单,耗时短,他们也比较感兴趣。”
从锅碗瓢盆、坛坛罐罐,到竹椅竹席、手工艺品,王发富都喜欢反复尝试。他说:“做得不好,重头再来就是,我不怕尝试。”一件完整的竹篾制品,所耗时长并不短。一个背篓,需要花费一天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在王发富身上,却总能看见一位老手艺人的专注。
篾匠,这个曾经妇孺皆知的职业,如今几乎遁世无闻。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他们凭借手感,就能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再编制成丰富多彩的竹篾制品。背篓、草帽、竹篮、篾蚕储、簸箕……这些原是家家户户随手取用的日常用品,几十元钱买一个,能用好多年。但随着不锈钢、塑料等制品的出现,竹篾制品不再是不可取代的家庭用品。如今,篾匠已不多见,但手工编织的竹篾制品充满的那份熟悉而温暖的烟火气,是机器化生产无法代替的。
制篾是个细致活。拿剖竹篾来说,仅仅是把一片薄薄的竹子再剖出更薄的竹篾这项基本功,就需要几年如一日的练习,更需要一份心如止水的平静心态。如今,老一辈篾匠越来越少,这项古老的手艺,正期待着更多的人来保护和传承。
新闻推荐
二季度伊始,银行理财收益仍呈下行趋势。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整体下降。其中,股份...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