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治水涪关道,三载移家居梓州。凿石开河资灌溉,一桥飞若彩虹浮。”这是我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黄万里为修建三台高家桥所写的诗。作为黄万里在中国惟一存在的立体作品——三台争胜乡高家桥,从1937年初建到如今,已经走过七十多个年头。“古稀之年”的桥虽经过无数风吹雨打、地震山洪,但依然年轻巍立,横跨两地,续写着它泽被乡邻的历史。
□本报记者 郑金容
青年报效国家
为修桥跋山涉水实地考察
1911年8月20日,黄万里出生于上海,其父为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黄万里自小聪明,学业成绩优异。早年在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1932年毕业以后,任浙赣铁路见习工程师。
1931年,汉江大水一夜间淹没城市,死亡七万人,之后黄河又决口十多处,损失惨重。见此国情,黄万里遂立志改学水利以希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际。1934年黄万里赴美留学专攻水利。为提升自我能力,留学期间,他不仅学习水利工程的科目,更潜心研读水文、气象和地理等学科。1937年黄万里学成归国,27岁便任四川省水利局工程师及涪江航道工程处处长。三台高家桥便是当时所修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黄万里来到抗战大后方四川。这位立志报效国家的青年为掌握第一手水文地貌资料,曾步行三千多公里,多次勘测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得知三台旱情,在县长郑献徵的要求下为三台整修永和堰,其中标志性建筑之一便是修建了高家桥。
为修高家桥,黄万里带着老婆孩子来到了三台小乡村,在离工地最近的地方修了一栋简陋的茅草房,全部心思都投在修桥上。
高家桥主要功能是通水和帮助行人过往。为修好此桥,黄万里穿山越岭纵横一百五十多公里查看三台的地形地貌,向本村乡民了解水文情况。“日踏芒蹊行百里,归途重过彰明丘。匡山太白读书处,犹瞰江滨中坝头。”,不断实地考察后,黄万里制定了桥的设计方案。
克服重重困难
两地架起渡槽桥
有了修桥方案,下一步就是付之行动。但要在两地之间架一座石拱渡槽,通过渡槽把水送到农民家门口并非易事。记者了解到架桥的地方在高家沟,当时沟底全是烂泥巴、流沙,根本无法施工,挖一锄泥巴,烂泥马上就把锄坑填上,越挖越垮。加之,抗战期间,各类物资匮乏,也增加了修桥的难度系数。“结实、实用、省钱、美观,是黄万里设计桥的理念。而治理农村水利,事关重大,让他对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永和堰管理所所长李明介绍道,面对出现的困难,黄万里团队最后选择用三台本地盛产的青冈木做桥梁的基础(该树树干笔直、坚硬、生性爱水,在水里越泡越结实。)“因为桥两岸是滑坡台地,施工时用了三万多根青冈树棒,逐台梯次打了15个桩,并编栏护坡,这才为桥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对石材的要求黄万里更是“苛刻”。“他要求石料一律是火包硬石头,石条中若有巴石头夹在中间,一律不能成为架桥的材料。”李明说正是在石材上的严格,才有了质量上乘的高家桥。“清江急湍跨石桥,晴岚朝旭光摇摇。”从勘测、设计到最后的建造,黄万里团队耗时近三年,在两地之间架起了这座石拱渡桥。为表达对黄万里的尊重,村民们将桥取名为“万里桥”,但黄万里的父亲黄炎培却认为不妥。“如此年轻,承受不了这么大的荣誉,就以当地的村名叫‘高家桥\’吧。”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桥通两地
引水灌溉泽被四邻
从三台县城到争胜乡再到高家桥,记者终于见到了这座桥的真面目。和想象的不一样,外形有个渡槽的桥看起来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桥梁。渡槽中的河水源源不断地浇灌着四周的农田,而桥下汩汩流动的涪江水则成了这座桥多年来最好的“陪伴”。
记者在现场看到,高家桥的桥身是坚硬的花岗岩条石,桥高五十米,长一百五十米,上端桥面宽四米。中间水槽宽二米,深二米,左右不到一米宽供人行走。下端桥厚六米,分两层,上层六孔、下层三孔。桥下宽阔的河水由南向北穿流而过。充满厚重感的石质桥梁,在潺潺水流的印证下,宛若一幅灵动的画。
如今的高家桥有上下两条小路可供行人过往。桥面上的一条路不足半米宽,另一条路在桥腰身处,同样窄小,旁边的木质护栏早已不见踪影,桥下是30多米深的河流。高家桥桥中间的渡槽里还留着当初修建时的记量刻度尺。桥上狭窄的石板路虽看起来有点险要,但多年来依旧有村民来往。仔细一看,还能看到鸡公车、自行车托运货物时在桥上留下的些许痕迹。“小时候,从争胜到新德、三台去耍,都走这个桥,有时候还在上面骑自行车。”60岁的村民王继茂告诉记者,虽然现在修了大道,交通便利了,但还是会走桥上过,“可能是习惯了,毕竟从小都走这座桥。”对于很多老一辈的人来说,高家桥除了起着交通以及引水灌溉农田的作用,还承载了一份儿时的记忆。
“流动的古迹”
屹立不倒后人纪念
青木做桩、花岗岩拱砌,严格的选材,精湛的设计,让高家桥在栉风沐雨中仍然挺立。即便遭受1998年洪灾和5·12特大地震灾害,高家桥也没受多大影响。
旅法作家郑碧贤(郑献徽之女)在其作品《郑泽堰》一书中对高家桥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为“流动的、生命鲜活的古迹”。而当地老人为了纪念黄万里,依旧会将高家桥称作“万里桥”。“当时不晓得是哪个在修,后来晓得叫黄万里,我们很感谢他修桥,私下还是会喊桥为‘万里桥\’。”80岁的刘丰堂就住在高家桥一旁,小时候曾亲眼看到过黄万里团队修桥。在老人的印象中,几十年来这座桥都没有坏过,很结实。
目前,一座占地约1.5万平方米的“水文化公园”正在高家桥侧的坡地上修建。据了解,该公园将集中展示古梓州悠久的水文化和三台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公园的主要景点,高家桥——这座“流动的古迹”将会受到更好的保护。而这座桥也将继续沟通两地村民,引水灌溉四方乡邻,在青山绿水间服务世人。
相关链接
黄万里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黄万里(1911年8月20日—2001年8月27日),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第三子,早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后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该校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曾因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而被错划为右派,黄万里一生主要反对过两项水利工程,一是三门峡工程,另外是三峡工程。2001年8月27日病逝于北京。
高50米、长150米的高家桥,是水利专家黄万里在中国大地上惟一存在至今的立体作品
渡槽水源源不断地浇灌着周围农田
1937年,黄万里、丁玉隽夫妇与长女黄且圆在四川三台
新闻推荐
轻点鼠标,“土疙瘩”喜变“金元宝”电子商务成为绵阳市***新引擎
□本报记者郑悦当前,“互联网+”席卷了各行各业。那么,“互联网+”能与“扶贫”靠上边吗?近年来,绵阳市试着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答案,即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进入市场...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