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新闻 安州新闻 江油新闻 梓潼新闻 三台新闻 盐亭新闻 平武新闻 北川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绵阳市 > 三台新闻 > 正文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来源:绵阳晚报 2018-11-12 10:24   https://www.yybnet.net/

现如今人们的饮食越发多样化

西式下午茶

餐厅格外注重摆盘

2008年,曾德清(左一)的生日宴

1998年市民婚宴

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改革开放40年以来,食物的变化,比任何事物都变得更快。但无论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总有一种味道,以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

■记者李浩瑄文/图

1从吃不饱到吃饱

记者见到曾德清时,她刚回到家中。1948年出生的曾德清,今年刚好70岁。每天下午,她都会和跳广场舞认识的姐妹们约着去城里逛街。这次出门,她买回了不少水果。“现在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改革开放前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真的是‘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逢年过节买东西还得天不亮就去排队,迟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回忆起过去在三台县塔山镇钢铁村的生活时,曾德清说,“那时几乎一日三餐顿顿吃红薯”。1968年,每到分粮食时,曾德清就会背上一个背篓,一大早匆匆前去生产队。“一次只分得到十几斤米,全家6口人每人每天吃不到2两米,还有的就是玉米和红薯。”曾德清的儿子如今一口红薯都不吃,因为当年家里每顿饭就是三块红薯,上面飘几粒米。“那时候会哄孩子吃红薯,说吃了红薯长头发。”到了1972年,曾德清家里每人每月大概有21斤粮票、半斤肉票和半斤油票。

改革开放后,每人四分五厘田、四分五厘地,小春时种上豌豆、胡豆、小麦、菜子,大春时种上水稻、红薯、玉米,曾德清一家终于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会再为了吃什么而发愁。

1992年,曾德清丈夫去世,4个儿女也已长大成人开始工作。她一个人没有力气再经营那一片土地。在儿女建议下,她去到当时儿子工作的三台县长乐镇。不再种地的她,每天到点便上街买菜。“刚开始还不习惯,觉得无所事事,但要再回乡下种地,我也不愿意。”

随着时间推移,计划经济产物粮站、食品站淡出人们视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当年离不开的粮票、油票、肉票、糖票等,被微信、支付宝等新兴支付方式代替,让消费变得更加方便。曾德清现如今出门也经常不带钱包。为跟上时代步伐,她学会了使用微信。“连菜市场都可以扫码付款了。以前买菜,几角的纸币特别多;现在用手机支付,几分钱都可以直接输入转过去。”

2从吃饱到吃好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物质渐渐丰富起来,市民餐桌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蔬菜、瓜果、蛋、禽、肉类……品种越来越丰富。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家常便饭,下馆子成为常事。谁家有喜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上一桌,既省事又有面子。

再往后,商品市场越来越活跃,绵阳餐饮业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本土川菜、火锅、串串等大行其道之时,国内其它菜系纷纷落户绵阳,一些珍贵食材如燕窝、鱼翅、海参、鲍鱼等相继出现,日本料理、韩式烧烤、意大利披萨、美国快餐等也鱼贯而入。人们的饮食逐渐多元化,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各种风味的餐厅随处可见。“我上小学时,人民公园那儿开了绵阳第一家麦当劳,妈妈带我去吃了一次,当时觉得又稀奇又好吃。”90后小伙张鑫宇说。

“过去人们一见面,首先问的是吃饭了没?每天三顿饭,做饭要计划,不敢贪嘴,不敢多下锅。吃食讲究的不是营养,而是经得起饿。”曾德清说。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粮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人们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营养均衡观念深入人心,老百姓生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上周刚在家附近一家经营兔子肉的餐厅办了会员卡。”曾德清拿出会员卡说,如今到餐厅吃饭是一件很寻常的事,省时又省力还好吃。

“隔着大玻璃,就能看到做饭师傅穿着工作服、戴着帽子和围裙在厨房里忙碌着,从切到炒再到煮,都能看在眼里,感觉吃着很放心,也觉得有品位。”正在万达广场一家饭店吃饭的刘先生说,以前贴着“厨房重地,严禁进入”醒目标语的神秘小厨房,如今已经变成了透明玻璃大厨房;现在人们不仅追求菜品口味、就餐环境,还格外注重食品安全。

3从吃好到吃健康

整天大鱼大肉是挺过瘾,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富贵病”:肥胖、“三高”、糖尿病……于是,人们又开始注重养生,追求绿色无污染和有机食品。一度让人们吃得发愁的粗粮,又开始受到青睐,重新成为餐桌上的宠儿。

“那几年挣了点钱,天天晚上出去喝酒吃肉,不多久身体就受不了,脂肪肝、血脂稠,浑身上下没劲儿。这几年又开始吃上世纪60年代的饭了,高粱窝窝、玉米面窝窝、红薯这些都经常吃。”46岁的汪先生说。

市面上真正的绿色食材,是普通食材价格的几倍。曾德清每天的早餐都是杂粮粥。“当年穷人吃的碎米,现在超市全都是精包装销售。”

从上世纪70年代的粮食匮乏到如今追求绿色、有机,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人们的菜篮子和米袋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新闻推荐

丹青吐彩翰墨香满园 三台书画家协会会员、老年大学书画学员走进观桥小学

学画翰墨飘香本报讯(蒋小军江楠文/图)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艺术情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高雅的学校文化氛围,近...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