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江
修通了12.4公里的通村 (组)公路;整治山平塘5口,新建蓄水池14口,维修渠道1000米, 让90户农户用上安全饮用水;种植柠檬160亩,新建大型集中养殖场4处;改造危房131户……2月25日,走进阆中市西山乡岳林垭村,当地村民向记者细说自“第一书记”席浩文驻村以来村里发生的变化。
2015年8月,市水务局干部席浩文下派到条件艰苦、 生产条件落后的岳林垭村任“第一书记”。到村后,他迅速转变角色,研究并实施扶贫方案,半年多时间让岳林垭村发生了喜人变化。
修路:水泥路进村入户
岳林垭村是阆中东北部的一个偏远农村,距离阆中城区52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43户1042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旱山村。来到村里,席浩文和村干部每天早出晚归,白天走村入户与村民谈心,了解致贫原因、摸清了全村74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脱贫愿望。晚上,与乡、村干部开座谈会,研究制定脱贫方案。“交通不便、水利设施不完善、无支柱产业,这是岳林垭村致贫的三大原因。”席浩文找出了岳林垭村的“病根”。
“从村上到西山乡场上有8.2公里,走路要花费近两个小时,出行相当困难。”岳林垭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强介绍,出行难一直困扰着村民,限制着村里产业的发展。“要改变村子的贫困面貌,修路是第一件事。”席浩文和乡村干部一道,充分利用省政协、省信用联社、西华师范大学、市水务局等单位帮扶指导的契机,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发动村民修路,先后修建了宽5米的村道公里5.2公里,宽4米的通组公路7.2公里。记者在岳林垭村看到,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路两边绿树成荫、风景如画。“现在出行和农作物运输方便多了,乘车从家里到场镇10多分钟就能到,全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干部!”村民杨正川说。
兴水:村民用水不再难
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哗哗”地流出来,岳林垭村五组村民罗菊英站在水缸前,10余分钟水缸就装满了水。以前,每年遇到干旱天气,罗菊英自家的水井就干枯了,她只好到两公里外的邻村背水回家。吃水尚且困难,更别说用水了。“现在家里有了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吃水用水的问题了。”说起村里实施的安全饮水工程,罗菊英笑容满面。
去年以来,席浩文在市水务局的指导下,组织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全村90户农户安全饮水问题。“岳林垭村本来就是旱山村,天旱时村民不仅吃水困难,农作物灌溉等生产用水也严重不足。”李天强告诉记者,村里部分堰塘由于年久失修蓄不住水,要么淤泥满塘,要么变成垃圾场。
席浩文带领大伙建设改造水利设施,对旧有堰塘进行清淤、做加固防漏处理,小泥潭变成了大堰塘。“过去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有的农户买来抽水机,从很远的地方抽水来灌溉,花费很高,不划算。”李天强介绍,脱贫工作开展以来,村上采取从石滩水库提灌站引水灌溉,保障了农田用水,过去的“望天水田”都能旱涝保收。截至目前,岳林垭村已整治山平塘5口、新建蓄水池14口、维修渠道1000米,建成大型提灌站1座,并正式投入使用。
产业:激活“造血”功能
长久以来,岳林垭村都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红薯等传统农作物,村民缺乏支柱产业。“脱贫的关键在产业。”席浩文到村后,积极征集村民意愿,了解脱贫愿望,最终确定了“因地制宜、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
席浩文从农民熟悉的种养业入手,通过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村民在土地上找到希望。通过科学规划和积极引导,岳林垭村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柠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柠檬160亩、猕猴桃300亩,建起大型养殖场4个、蔬菜基地300亩。六组村民宋立银在农村产业带动下已经脱贫。“去年仅蔬菜种植就收入5000元,加上养殖和传统农业,收入近万元。”宋立银一边在地里忙碌,一边说出自己的计划:今年计划养殖20头肉牛和10头母牛。
“下一步我们将争取继续扩大种养规模,让更多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实现脱贫机制良性循环,让贫困户早日脱贫。”席浩文说,2016年岳林垭村将进行新村聚居点、村党组织阵地建设,同时村幼儿园、村卫生站、也纳入规划建设中,还将组建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帮助家庭贫困学生走进校园。
新闻推荐
3月1日,由南充市旅游协会、南充市旅游服务中心组织的2015年度南充导游人员(讲解员)第二期年审培训会在南充大酒店九楼会议室召开。南充市旅游局、南充市旅游协会、南充市旅游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南...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