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将来临,王家高盘点去年全家的经济收入,笑得合不拢嘴:养了八九头猪不说,还养了上百只鸭,连同种的20来亩庄稼以及村产业园分给他家的1000元红利,他家今年春节将会过得比哪年都踏实。
王家高是阆中市河楼乡大房寨村二组村民,多年来,因两口子残疾,家庭困难。如今,王家高家发生的可喜变化,得益于脱贫攻坚。日前,提及这一切,他口口声声感谢村产业园。
河楼乡因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龙庙,近年来不断引起外界关注。然而,地处“三边”的这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部分村被列为“贫困村”。
“经过这么些年来的努力,全乡的脱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河楼乡党委书记杜春龙说,2018年大房寨、大锣山村双双出列。当地人清楚,这两个村脱贫,得益于“肉牛+核桃产业园”和“桐油+野猪产业园”。
“我们村95户贫困户、330名贫困人口。2017年,村上引进业主发展油桐200亩,同时,启动野猪人工养殖,将全村的贫困户纳入产业园。”大锣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大辉说,油桐树4年后投产,入园贫困户将受益。
其实,两年前,该村的贫困户已开始从产业园中受益。在对口帮扶单位扶持下,部分贫困户户均投入3000元,从投入次年起3年间,分别按8%、9%、10%的比例获得年终分红。“32户无力发展产业的,利用财政扶持金户均入股产业园2000元,也按上述比例获得3年分红。”王大辉介绍,3年分红期满,进行股权量化,村民们认股入园。
大房寨村村民王加红早年在广东务工,后回到阆中办酒厂。2014年他回乡创业,建起320亩核桃园,利用未投产时间,他在园中种南瓜,仅2017年就卖出12万元。为配合村上脱贫,2017年他通过土地流转,将村里的93户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园。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家辉介绍,2018年产业园出栏肉牛80头,获产值80万元。入园贫困户要么收获流转金、要么从托养中获取报酬,要么在产业园务工,去年实现人均增收800元。
“去年,仅大锣山村就获得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48户贫困户获得40万元扶持金,通过发展种养业,户户经济得到发展。”杜春龙说。
“我从湖南引入龟贝桐,与本地桐混植,3年初挂果,4年投产。”大锣山村“桐油+野猪产业园”业主李小平说,桐籽虽不值钱,但是榨成油后,其市场价值高,到丰产期后,每株油桐树桐籽榨油可获20多元。
大锣山村脱贫奔康产业园助推全村贫困户脱贫,受到通报表扬。在大锣山、大房寨村退出贫困村序列的同时,该乡在巩固牛鼻梁村脱贫成果上下功夫,建起150亩“银杏+金丝皇菊”奔康产业园区,实现贫困户全部入园,去年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该乡同时推广“花椒+海椒”模式,在非贫困户中发展庭院经济39亩,并在白虎、民主等村重点种植辣椒300亩,在安乐村建成1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新闻推荐
□张德利四川经济日报记者张小星2018年,四川预计GDP超过4万亿元、增长8%,首次实现3年上一个万亿台阶,经济强省建设步入新阶...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