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义是南充宏城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钢筋班班长。 今年48岁的他,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从懵懂学徒到技能状元,从农民工到“钢筋大王”,他用执着的工匠精神书写传奇人生,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表率。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 他收获了一份厚重的礼物———“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勤勉养家 为挣钱什么都干
1971年, 王万义出生在阆中一个偏僻山村,父母养育了六个孩子,王万义排行老六。作为农村人眼中受宠的“幺儿”,王万义并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照顾,饥饿、 贫困成为他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吞糠咽菜成为一家人的常态,米面是奢侈品,一年到头更是难得吃上两回肉。”
“感谢坎坷的生活, 让我学会了坚强。”忆及往事,王万义一脸平静。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王万义父母时常在他耳边“唠叨”。为了让他多读书,哥哥姐姐被迫早早辍学,小小年纪就回家务农。打那时起,懂事的王万义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同学眼里的“学霸”;回到家,王万义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邻居称赞的乖孩子。品学兼优的王万义,一度成为全家人的骄傲与希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王万义9岁那年,一个哥哥意外患病;13岁,母亲去世;16岁,父亲离开人世。那一年,王万义上高二。距离大学一步之遥,哥哥姐姐坚持要供他继续上学,但王万义断然拒绝了。“父母都走了,残疾哥哥也需要人照顾, 其他哥哥姐姐都有自己一家人,我得赚钱养家。”
擦干眼泪,16岁的王万义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走南闯北,脏活累活,只要能挣钱,他什么都干。发了工资,留下一点生活费,其余马上寄回家。 但王万义心里一直放不下残疾哥哥。18岁那年,他放弃了已经稳定的外地工作,回到南充,在一家国企建筑单位当钢筋工,这一干就是30年。
工匠精神 让钢筋充满情感
“钢筋是建筑的灵魂,看起简单,做起来很难。”王万义介绍,三百六十行,行行不简单。做钢筋工,识图、放样、下料、成型、捆绑,每个环节都大有学问。
学问从哪里来?王万义渴望着进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一个农民工学徒,夹杂在众多端“铁饭碗”的正式工中间, 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四处“碰壁”后,刚刚燃起的激情被一盆冷水破灭。然而,年轻气盛的王万义并没有因此而折服,他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为弥补理论上的不足,他挤出钱购买大量相关书籍认真研读;只要有机会,他晚上就留在公司,研究图纸直到深夜;遇着工程师,他厚着脸皮挨个请教;每次训练,他跟在老师傅们旁边仔细揣摩,“偷”师学艺。
“那是一栋不规则的建筑,其他人放样和下料不吻合,我自告奋勇,鼓起勇气试试。”就是这次“贸然一试”改变了王万义的命运,他用精准的计算征服了很多原来看不上他的人。 三个月后,王万义靠过硬功夫当上了钢筋班班长。
“几十年跟钢筋打交道,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带队。”王万义说,首次带队, 他面对的是一栋高层不规则建筑,对于钢筋工而言,这本身就是一大挑战, 更不用说初出茅庐的他。作为班长,他冲在第一线,苦活累活带头干,管理团队,他既严格又人性化,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每一个环节都精打细算, 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第四天一大早,工友们发现班长酣睡在基坑里。
在建筑中注入工匠精神,让钢筋充满情感,把每根钢筋都当成“艺术品”,自己就成为真正的“艺术家”。30年来,王万义始终如此。对自己、对工友,对用料,对数据,他总是异常苛刻。“钢筋要是出一点问题,房子怎么也好不了,昧良心的事,我不会做。”
与良知为伴,更与知识结盟。王万义家里,《建筑空间组合论》《形式空间与秩序》等各类建筑书籍比比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一头扎进书海,并自学获得了大学文凭,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建筑行业人才辈出,技术不断更新,不学习就只有被淘汰。”王万义笑着说。
凭借自己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技术,王万义连续四次代表南充参加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每次都载誉而归。“前三届比赛, 每次距离第一名都差之毫厘,我不服输,最后终于拿了状元。”那一年,王万义刚40岁,拿着状元证书,他又一次跪在父母墓前,“幺儿没有给你们丢脸!”
在王万义的书柜里,《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证书有近20本,每一本都整洁如新。“累了,倦了,就拿出来看一看,擦一擦,就有了再干下去的动力。”
感恩社会 做事前学会做人
在工作中,王万义不怕苦、不怕累, 一根筋地坚持着“脚踏实地”的信念。在生活中,王万义始终保持着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他说:“做事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
看到家乡不通公路, 给乡亲们出行带来极大困难, 王万义带头拿出积蓄, 号召乡亲们修建乡村混凝土公路。 村道公路正式通车那天,锣鼓喧天,彩旗飘飘,欢庆的礼花绽放在蔚蓝色的天空,乡亲们全部涌向村头看“稀奇”。一条宽阔、 笔直的混凝土公路取代了土泥烂路, 村民王大爷在公路上走走看看, 脸上乐开了花。“从前出门一身灰、 雨天一身泥,现在好了, 要去哪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了, 地里种的东西都可以拿到镇上去卖钱。” 提起王万义,他更是竖起大拇指。
王万义还常常资助学生。他说,“没有上大学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每次看到贫困学生那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就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在书房的小抽屉里,有一本相册, 里面存放着的都是王万义资助过的学生的照片, 王万义轻轻摩挲着相册, 脸上充满了自豪,他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未来的栋梁之才。
在亲戚们看来, 王万义是个“怪人”,资助学生时他是春风拂面的叔叔,学生成才后,他就变成了“陌生人”,冷酷无情地就将学生打来的感谢电话拉入黑名单。嘴里说着不要再联系了,却总是默默在背后关注每一个资助过的孩子。
“现在最放心不下的是清华大学的何和(化名)。”王万义说,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与何和联系了, 最近偶然得知何和正在继续攻读研究生, 不知道勤工俭学是否足够支付学杂费, 他打算再抽时间去何和家里看看……
汶川大地震时, 王万义作为班长带头捐款、 捐物。2009年,他不顾余震的危险, 率领钢筋班赴安县秀水镇参与灾后重建工作。作为师父, 他从不藏私, 倾囊相授, 先后培养了10多个钢筋班长和一大批合格的钢筋工; 作为南充市首屈一指的建筑行业领军者,他深入阆中、仪陇、南部等地,为施工人员免费传授技术。 一步又一步, 王万义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得愈发踏实, 钢筋铸就了他的脊梁,善良成就了他的灵魂。
冯桌涵南充晚报记者 陈松 文/图
新闻推荐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频回母校捐赠书法作品一堂书法课 共做追梦人
本报讯一别经年,春秋轮转;回首母校,情深义重。5月5日下午,阆中师范学校93级校友、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杨频专程回校为母校...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