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李果 曹伯同
近年来,南部县坚持“扶贫先扶志”的理念,突出抓好“四好”星级示范户评选,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和自尊教育“五大教育”,让贫困群众从“被动等扶贫”到“自主脱贫”,从而自力更生“拔穷根”。
近日,记者深入乡村,采访了3户贫困村民自力更生“拔穷根”的故事。
张丕安 自谋发展脱贫致富
8月21日,走在王家镇顶子山村新建的村道上,村党支部书记徐德才告诉记者:“这条路是张丕安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修建的。他虽然因缺技术、妻子多病等原因被评定为贫困户,但人非常乐观。”
沿着入户路来到张丕安家,他正在修建猪圈,“今年要喂6头猪,原来的圈舍不够,打算利用屋后的空地再盖一间。”张丕安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家里坐坐,并招呼妻子回家烧开水。
张丕安家的日子原本还算安稳。但妻子2014年患上腰椎间盘突出、冠心病等疾病后,一家人的开支剧增,加上家里有4位老人要供养,张丕安家的经济开始捉襟见肘。
“干部们都来帮助我,邻居也来关心我,我不能让大家失望。”张丕安说,他家被评定为贫困户后,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为他家制订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让他找到了增收门路。
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张丕安妻子的医疗费用减少了,他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盖起了新房。2015年,他在自家屋后建起圈舍,饲养鸡鸭等家禽近300只,并申请3万元小额扶贫贷款购买了两头牛犊和两头猪崽。小养殖走上正轨后,张丕安又发展起柑橘产业,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栽种了160余株柑橘树。张丕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饲养家禽家畜,一年下来收入超过2万元,明年柑橘树挂果后,还会有一笔收入。此外,他家还种了7亩多粮食作物,并入股了村级柑橘种植产业园,今后就能获得入股分红。
“去年下半年,张丕安得知自家符合脱贫条件后,主动向村里申请脱贫,这在我们村还是第一例。去年底,他家被村民一致推选为‘四好\’星级示范户,大家都争相向他家学习。”徐德才说,在张丕安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纷纷自谋发展寻出路。
赵清武 身残志坚勇当先锋
老鸦镇松林村地处南部、阆中交界的深山沟里,一条村道沿着地势起起伏伏,行走大约9公里,才到达村民赵清武家。
8月20日,坐在轮椅上的赵清武正戴着草帽操作机器磨制面粉。院子里的架子上,挂满了做好的面条。“这些是今年才一点点搭建起来的,现在有了点规模了。”赵清武说。
赵清武一家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97年9月,在一次煤矿坍塌事故中,赵清武脊椎严重受损,高位截瘫。1999年初,赵清武的病情恶化,妻子彻底崩溃并服药自尽。
“遭受了如此沉重的打击,现在对我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吃饱穿暖,长大成人。”赵清武说,为了养活一家人,他必须活下去。出院后,赵清武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通过一番锻炼,如今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因高位截瘫丧失劳动能力,赵清武家没有了收入来源。“贫困户是可以享受政府的帮扶政策,但这辈子难道就靠政府的帮扶过日子?”赵清武告诉记者,他不愿做个“等靠要”的贫困户。
今年1月,经过再三考量,赵清武申请了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在县残联和爱心人士的帮扶下,开办起面条加工作坊。作坊建起来后,他每天起早贪黑,磨面、做面条,凡是能自己动手的,绝不请人帮忙。为了打开市场、扩大销路,他还学会了残疾人三轮摩托车驾驶技术,经常一个人骑行1个多小时,到周边乡镇和县城售卖手工面条。
如今,赵清武还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在网上开起了微店,每天销售手工面条150余公斤。“我虽不能行走,但双手有的是力气。苦点累点无所谓,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摘掉贫穷的帽子。”赵清武说。
在致富路上摸索出“门道”后,赵清武计划再扩大规模,带领更多贫困户走上致富路。目前,他的面条作坊已安置一名残疾贫困群众就业。“目前已与5户贫困村民达成入股协议,还准备申请商标注册,带领更多贫困群众一起脱贫致富!”赵清武满怀信心地说。
胡宗鹏 不等不靠摘掉穷帽
8月21日一大早,碑院镇林坝村村民胡宗鹏到田里查看紫米水稻回来后,把一大筐青草倒进猪圈。看着几头猪一哄而上吃得欢,胡宗鹏开心地笑了。胡宗鹏说,他赶上了好时候。在党的扶贫政策帮助下,2016年,他家就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胡宗鹏家曾是该村有名的贫困户,他和老伴年老多病,又缺技术,一家人靠务农为生。儿子有残疾,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要想摆脱经济上的贫困,首先要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胡宗鹏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通过走村串户和召开群众大会等方式,开展以脱贫光荣为内容的自尊教育,让他明白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并下定决心要摘掉“穷帽子”。
“现在,我家养了4头猪、200多只鸡,种了2亩田的紫米,一年下来收入有近3万元。”看着满地乱跑的鸡仔,胡宗鹏乐得合不拢嘴。据他介绍,他家还栽植了近120棵脆香甜柚树,即将挂果。入股了村里的脱贫奔康产业园,每年有1500元分红……胡宗鹏掰着手指头罗列着家里的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在危房改造资助政策的帮扶下,他家盖起了青瓦白墙的小楼,居住环境大为改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了该村自主脱贫的典型。
“中午准备吃红烧肉。以前家里穷,一年四季碗里很难见荤腥,看到人家吃肉,孩子们都眼馋得很,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想吃啥就买啥。”说着,胡宗鹏笑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曹伯同)为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知晓度,8月10日,由南部县卫计局承办的“基本公共卫生、我服务你健康”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县城新世纪广场...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