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晓瑜 文/图
大花地社区里常常中药飘香,而这药香来源于一户普通人家;
这家的主人是个普通工人,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医迷”;
他自学中医数十载,邻居公认他有“两把刷子”。
他就是弄弄坪街道大花地社区65岁的王丕果老人。
记者日前拜访这位“中医迷”,到了社区后,在一间中药气味浓郁的房子前,见到了正在坝坝上晾晒中药的王丕果。
王丕果个子瘦小,本就干瘦的脸因岁月留下的痕迹变得更加轮廓分明,也因此显得精神抖擞。由于常年跟中药打交道,他身上总有股淡淡的中药香,如此一来,竟有几分老中医的样子。
喜 藏 书
王丕果是南充人,1971年响应三线建设号召来到攀枝花,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但他一直都十分好学。
从年轻时候起,地摊、书店就是王丕果最爱逛的地方,各类书中他唯独偏爱中医类。别人读起来只觉枯燥无味,他却觉得大有韵味,王丕果说:“这可能就是我与中医的缘分吧。”王丕果的老伴忍不住“爆料”:“当年他第一次约我出去耍,我还专门借了朋友的化妆品来打扮,本以为是要去逛河门口公园,结果却是陪他在书店里看了大半天书!”
那时工资不高,除了补贴家用外,王丕果每月总会省下一部分钱来买书。这么多年来,辗转搬家五六次,东西丢了不少,唯独书是没少反增。如今,在他家中还收藏了不少有价值的旧书。中医学知识,便是王丕果从书中学习积攒而来。他的书柜里除了《千金方》《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中医学名书,还收藏有《奇症汇》《八十一难经》《医学辞海》《祖传秘方大全》等珍贵书籍,其中还有不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书籍。
这些书依旧保存完整,但从泛黄的纸张和偶尔残缺的书脚中可以看出,它们经常被主人反复翻阅。
好 寻 药
自1972年王丕果的母亲患了肺病开始,王丕果着迷中医已不仅停留在看书,还开始探索中药。
之前他靠书上的配图认识中草药。但配图与药店制作好的中草药看起来不一样。为了弄清这些药材,王丕果不厌其烦地逛中药材店。最初药材店老板看见他拿着个小本对着药材画图,还以为他是来帮同行做暗访的。后来了解到他是个纯粹的中医爱好者,便对他热情起来,甚至还主动给王丕果仔细介绍各种药材的名称、用途等。
痴迷中医的王丕果,效仿古时尝百草的神农,寻访各种药材,他说:“有药材店的地方我就去逛药材店,没有药材店,我就到山里去找寻和探索,更是乐趣无穷。”趁着出差的机会,云南昆明的药材市场、河南的嵩山上,都留下了王丕果寻药的足迹。老伴说:“去年我们在湖南的亲家家里过年,连续下了两天的大雪,我冻得都不敢出门。就他闲不住,拿着个小锄头就去山上‘寻宝\’。”王丕果说,他寻药并不是为了得到那些药材,只是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更深刻地学好中医知识必须要亲身探索。
前不久,王丕果在东风的一家药店里,碰到医师正在给人配当归,他忍不住开口说:“当归可补血活血,但女性因气血虚弱引起的头昏症状应用归头,归身用来补血,归尾用来破血,要对症下药才行。”那医师毕业于医学院,听了后问:“这老大爷不简单,肯定是科班出身的吧?”王丕果摇着头走出了药店。
在王丕果家里,记者还看到一个精致的小册子,里面详细地记录着上百种中草药信息,从形状到功效、用量,一应俱全。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中药猜谜的题,便选了几个让王丕果来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生地”;“偷梁换柱”——“木贼”;“九死一生”——“独活”;“行到溪头无渡船”——“当归”;“苦辣酸甜咸”——“五味子”……
一个个说下来,竟少有能难住王丕果的谜题。
王丕果说,他之所以那么痴迷中医,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爱好,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中医病机、病因、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博大精深,深深让他折服。
“坚守中医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瑰宝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王丕果说。如今,他才上小学三年级的大孙子也在王丕果的辅导下开始接触中医方面的知识,王丕果说:“若是孙子也对中医感兴趣,以后能专门从事中医学方面的工作,也算是替我完成了一个心愿。”
新闻推荐
□周鞍民“攀枝花这个地方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安逸得很,过来耍嘛……”每次往老家打电话,爸妈总是热情万分地邀请亲朋好友来攀枝花玩。老爸生于1938年,祖籍南充蓬安,1966年“四零公司”...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