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检察院出台司法救助工作细则,将救助对象扩大至8类困难群众
本报讯 (余晶晶 记者 张立东)
在检察机关申请司法救助,以前只限于刑事被害人,而根据省检察院日前出台的《四川省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救助对象将由刑事被害人扩大至刑事被害人、特殊情形下的举报人、证人、鉴定人以及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的申请执行人、涉法涉诉信访人等8类困难群众。“民事案件相关人也纳入进来,拓展了救助范围,更能体现公平正义。”省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处处长王昱介绍,相比6年前制定的救助政策,《细则》更能体现司法救助的内涵,救助举措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细则》明确,“困难群众”是指申请人家庭人均收入处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形。
《细则》在下放审批权、救助资金发放方面进行了探索。“《细则》明确各级检察机关对受理的救助申请享有直接审批权,简化了流程。”王昱说,以往一项检察机关的司法救助,要经过检察院提请、同级政法委审批、财政部门核拨三个审批环节,审批周期较长。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四川省将审批权直接下放到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只须在规定时限内,向同级党委政法委报送当年发放救助金的明细情况。根据《细则》,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递交完整的申请材料后,原则上22个工作日内就能领到救助金。
《细则》改变了检察机关向财政部门申请救助资金的程序,采取视情况将司法救助资金预拨到政法各单位账户的方式,以保障救助金及时发放。预拨资金将按照国家司法救助金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监督管理。“以前,救助资金是审批通过后财政才发放,由于审批时间较长,遇到需紧急救助的案件,各地往往利用办公经费甚至办案经费先行垫付。”王昱坦言,这在全国都很普遍,对于案件多、资金较少的基层检察院,往往遭遇司法救助金发放不及时的尴尬。
目前,四川省正着力在省、市、县三级检察院推动审批权下放和救助资金账户预拨两项举措。截至目前,省检察院,成都、攀枝花、泸州等10余个市级检察院,成都锦江区检察院、乐山夹江县检察院等近80个基层检察院的救助案件已实现由本院直接审批;省检察院,成都、泸州、广元、南充等近10个市级检察院,成都青羊区检察院、德阳绵竹市检察院等近50个基层检察院已实现救助资金预拨至单位账户。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文敏记者刘宏顺)9月6日,南充市顺庆区上中坝大桥旁,一名浑身是水的民警成功对刚刚救上水面的车祸伤者实施心肺复苏后,晕了过去。不过别急,这是顺庆区公安分局民警自编自拍自演的微电影《让我再...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