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今年9月19日下午1时30分, 康定市炉城街道水井子社区东关居民点侧沟突发泥石流灾害。 此次泥石流致使112户425人受灾; 损毁3户民房、8个商铺,11台车辆受损;造成国道318线中断,市政道路、供排水管网等设施损毁。
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南充市援助康定工作队与当地干部群众迎着危险和困难而上, 保护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抢险救灾的赞歌。惊魂一刻排查隐患突遇泥石流
9月以来,连续下了十多天的大雨仍不见停。 康定市的折多河、雅拉河水位急剧上涨,水流湍急。跑马山、子耳坡多处水流倾泻而下。 南郊对面山体滑坡严重, 自然灾害安全隐患突出。
“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不能掉以轻心。”9月19日上午,刚刚到任几天的南充市援助康定工作队领队、 挂任康定市委常委、 常务副市长的龚军马不停蹄地与甘孜州水务局、 康定市水务局干部一同沿折多河、康定河段两岸排查隐患、险情。
“什么?东关居民点发生了泥石流。”当日下午1时30分,龚军突然接到了紧急电话。 他立即带领随行干部赶赴受灾现场, 并安排随行干部立即通知应急中心, 马上启动应急预案……
在受灾现场, 只见康定市后山公路上, 泥石堆积如小山般高。 公路边上,4辆小轿车扭曲变样, 一排商铺的卷帘门被毁。所幸,午时刚过,还没有群众外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因担心位于公路上方居民点的民众安全,龚军踩着泥石流堆积体,艰难地向公路上方的居民点行进。就在他刚刚到达居民点的那一刻,只听见“轰隆隆, 哗啦啦......” 的声响, 伴着如雷声一般的异响,又一股泥石流从龚军身边冲击垮塌下来。
突发情况令龚军心有余悸, 同时也让他深深为居民的安全担忧。 他立即找到社区书记刘定德, 要求立即组织周围民众无条件立即撤离。 安排部署好群众撤离工作后, 龚军经过2个小时奔波,在高原缺氧和几乎没有路可走的情况下,到达泥石流源头地。 龚军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分别在东关居民点、地灾源头24小时监测预警,且派专家组对该处地质灾害进行应急调查和勘察工作, 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紧急救援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喂,杜文周,炉城镇东关居民点发生泥石流了, 立即组织南充援藏干部赶到现场抢险救灾!” 南充市援助康定工作队干部在第一时间收到龚军下达的灾情救援指令后,全体队员紧急集结,迅速赶赴受灾现场。
抵达现场后, 工作队马上加入到抢险救灾行列中,把受灾群众当亲人。
“阿公, 您的腿脚不方便,来,我扶着您……”“阿妹,我帮你抱孩子, 赶紧到安全的地方……”杜文周左手搀扶着阿公,右手抱着孩子,与队友们一道把附近群众一个一个转移到安全地方。
“阿哥,我们来帮你转移物品……”何应飞、李格源、陈飞浑身溅满泥水,带领部分队友帮着藏族阿哥把被毁损商铺里的物资紧急转移出去。
泥石流慢慢沉积了, 推土机轰轰地忙碌着。南充市援助康定工作队又投入到泥水疏导行列,与康定人民和救援官兵一道,铲泥石、扛沙袋、堵漏水……全力以赴让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夜
当天空夜幕降临, 时间指针悄然指向了晚上8时。 工作队队员们或站着,或蹲着,或就地坐下, 赶紧扒了几口碗里的热饭,喝了一碗热汤,拖着疲惫的身体又匆匆回到救灾现场忙碌起来......
“呜呜……”随着车鸣声响,满载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的两辆大货车抵达了救灾现场。为了让老人、小孩、妇女等受灾群众尽快住进帐篷里躲雨避寒,杜文周和李格源抬着一捆帐篷钢架,深一脚浅一脚地蹚在泥泞的坡路上,吃力地向高坡上的坝子前行……
何应飞抱着一捆军用棉被,走了几步又不得不停下来猛吸几口气……
陈飞强忍着脖子的疼痛,在坎上转接着一捆又一捆帐篷、棉被……
黑幕下的夜空中又飘起了淅沥沥的雨。雨中,依然是工作队队员和救援官兵忙碌的身影。一个多小时后,两大车物资终于全部转移到了大坝子上。又一个小时过去了,坝子上一座座绿色的帐篷陆续耸立起来,为受灾群众筑起温暖的避风港。老人、小孩、妇女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当地党委、 政府的统一指挥部署下,南充市援助康定工作队共安全转移群众30余人次,转移物资100余件次,扛沙袋20多袋,堵漏水13处,铲泥石10余方。
“我们是援藏干部,是共产党员。康定就是我们的家乡,当灾害发生时, 我们必须冲上去,保护自己的乡亲。” 杜文周等援藏干部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康定市炉城街道水井子社区东关居民点的受灾群众已得到了妥善安置, 情绪稳定,当地正在开展灾后恢复工作。
新闻推荐
看到贫困盲人张永琼靠低保独自抚养孙女,经营早点的肢体残疾人刘兴胜决定帮她们一把义卖包子馒头4000个资助七旬盲人太婆
●本报记者李双早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坪区青莲街道就有一个为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残疾人,他叫刘兴胜。为了帮助家住顺庆区新建街道兵马堂社区的七旬贫困盲人张永琼,近日,刘兴胜义卖...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