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散种植户多为留守老人,缺乏劳动力;■传统销售模式让偏远乡村无法直接对接大市场,销售不畅
●陈薇
11月25日,记者走进顺庆区凤山乡老鹰寺村,只见田间地头的柑橘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柑橘。村民蔡仁俊和老伴正在自家的柑橘园里采摘柑橘。蔡仁俊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种植了1亩柑橘,产量在1300公斤以上。
缺乏劳力 采摘难
“收成是不错,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销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商贩上门收购。我们年龄又大了,没办法把柑橘运出去销售,只能看着一个个柑橘掉在地上腐烂。”年近八旬的蔡士用、吕爱清夫妇俩看着2亩柑橘树上挂满的柑橘,满脸愁容。记者走进他家的柑橘园,看到不少柑橘掉落在地上,已经发霉腐烂。
“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剩我和老头子,只能收多少算多少了。”吕爱清看着这满园的柑橘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要把这满园的2000多公斤柑橘从枝头搬回家、窖藏,再运出去卖,对这老两口而言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白天摘柑橘,晚上再用保鲜袋将柑橘一个一个地包好,最近几天经常忙到半夜,第二天腰痛得直都直不起来。”吕爱清说,辛苦一点倒也没什么,只要柑橘能卖出去。“可现在还没有一个商贩上门收购,我天天看着这些柑橘就发愁。”
渠道不畅 销售难
“种植柑橘非常辛苦,要施肥、除草、治虫、修枝等,一年四季都不得空闲。”老鹰寺村村委会主任李玉芳告诉记者,该村种植的柑橘品种有脐橙、鹅蛋柑、椪柑等,都是目前市场上适销对路的品种。“今年椪柑每斤要卖两三元,价格很不错,但群众并没有赚到钱。”李玉芳说,南充本地没有加工企业来收购,一小部分柑橘由果农运到集市或市区去销售,大部分柑橘被摘回家窖藏起来,等商贩开车到村里来“铲窖”。“商贩‘铲窖\’把价格压得很低。去年最大的脐橙每公斤才卖1.3元。为了不让柑橘烂在家里,果农们甚至以每公斤0.6元的价格出售给商贩。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柑橘烂在了窖里。”
多方呼吁 促增收
凤山乡党委书记苏兴旭介绍,凤山乡紧邻嘉陵江,辖区多丘陵、山地,非常适合发展柑橘产业,该乡也有种植柑橘的传统。前些年,由于种植的柑橘品种不优,销路不畅,果农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成片的柑橘树缺少管护,毁坏不少。为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近几年,该乡对栽种了几十年的“酸柑子”分期分批进行“高换”,引进脐橙、锦橙100号等优良品种。今年,全乡柑橘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产量接近350万公斤。苏兴旭说,近年该乡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每到柑橘成熟季节,柑橘采摘成了难题。该乡也曾组织干部、留守村民互帮互助,但毕竟人力有限,效果并不明显。为确保收获的柑橘及时外运,该乡还修通了村道。但村民没有运输工具,难以实现产地与市场直通,依然靠商贩进村压价收购,大部分收益被商贩赚取。
“针对这些问题,乡政府和村民也在积极想办法,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朋友介绍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近日,已有几十名爱心人士表示要来村里采摘柑橘。”苏兴旭呼吁媒体、水果加工企业、爱心人士能够帮助该乡果农,让丰收的柑橘卖出山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双早在工地作业遭遇事故,22岁高坪小伙陈朋被紧急送医救治,然而血检结果显示他是特殊的RH阴性A型血(俗称“熊猫血”)。尽管4名“熊猫侠”向陈朋伸出了援助之手,但目前陈朋还差700毫升...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