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奇
语言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一些南充方言词语从日常生活中产生,也随着生活的改变、时代的变迁而消亡。认识它们的起因,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 回到过去生活的场景;追忆已经消逝的老话,可以让我们重温历史,感受生活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
【弄来割】做针线、用绳索最怕线绳纠结缠绕,实在理不伸展,就只好剪断或割断。以果指因,弄乱线绳的行为被称作“弄来割”,引申为瞎搅合致使事物无法理顺理清。 此处 “割” 发音为gê(“给”上声)。“弄来割”让人烦,但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被李后主遇到了,那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吃豁皮】豁皮是圆木切割后,剩下的一面为弧形、 不能利用的边料。木头豁皮不能吃, 能吃的是甘蔗豁皮。以前每逢甘蔗上市,南充的大男孩就会玩“划甘蔗”的游戏。凑“分分钱”买来甘蔗,整理一番,通过“叮当”(石头剪刀布)排出上场顺序后,就开始比赛。把甘蔗竖立,不得手扶,而是用刀刃点住甘蔗顶端, 令其不倒,稳住后,提刀离开甘蔗,快速地在空中挽一道花,再点住甘蔗顶端,如此重复三次,在第三道花挽出后,就从顶端劈入甘蔗(半腰劈入违例,叫做“砍马腿”), 将其剖成完全分离的两片。这一刀的深浅决定了成绩, 划分到底,就赢得整条甘蔗;划分到中途,就赢得划开的那一截,被劈落下来的那一小片甘蔗,就是豁皮,大男孩会把它“赏”给那些为他助威的小男孩咂食。这是“吃豁皮”的本源,后引申为沾光得食或获利。
【干疙痨】本指疥疮,生活习惯和环境不卫生就容易染上, 用来代指那些好吃懒做、 游手好闲的混混儿。《水浒》 第二回写高俅投奔一个开赌坊的闲汉柳世权,这位柳大郎就“平生专好惜客养闲人, 招纳四方干隔涝汉子”。名著就是名著, 三言两语竟讲述了一场各路干疙痨“小聚义”。
【进舞凤山】这是过去“小南充市”(顺庆区)的方言,意为蹲班房、服刑。以前,看守所在舞凤山下,本地人就用“进舞凤山”代称入狱。在成都,过去也曾以“宁夏街”代指监牢。看守所搬迁后,舞凤山不再具有相关象征意义,这个方言没有了成立的依凭, 便自动消亡了。
【敲砂罐儿】此语也“已故”。比蹲大牢更严重的刑罚是死刑, 过去南充人把枪决犯人叫做 “敲砂罐儿”(敲音kao,阴平)。砂罐易碎,用“敲砂罐儿”比喻枪毙人。那时,执行枪决前要用卡车拉着死囚游街, 沿途总会引来万众围观,然后到清泉坝行刑,一些好事者还会追随至现场观看。 随着法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现在人们很少说“敲砂罐儿”了。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敲砂罐儿”这个说法的消亡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然)记者昨日从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从今年8月建立“一村(社区)一名法治指导员制度”至今,南充市已配备村(社区)法治指导员5181名,配备率达100%。“法治指导员主要从大学生村官...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