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蓉萍
《乡村油灯》、《长乐牛市》、《老房人家》、《川北老乡》、《嘉陵江码头》……日前,“新浪图片” 展出24幅反映川东北人情风俗的纪实摄影作品。这组照片的作者就是南充摄影家杨麾。“别人的故乡存在记忆中, 我的故乡在我的照片上。” 这是南充摄影家杨麾在报道中的自述。
“岁月留痕,故乡在我的照片上。我从小听着嘉陵江的水声长大,除了短暂的出差和出游,几乎没有离开过故乡的土地。时代在变,故乡的风物也在变,但那些年跟老乡们一起干农活、抓黄鳝、捉泥鳅、看戏等情景,至今仍难以忘怀。”杨麾说,中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原南充县卫生防疫站宣传股工作,用的是海欧牌黑白相机,全国统一售价124元。单位有暗房,他自配药水冲洗照片。
此后40年,杨麾挎着相机行走在嘉陵江边,记录着江岸的风物,他爱嘉陵江,更爱嘉陵江边的人们,忠厚诚实、勤劳善良,也泼辣风趣。他一直把镜头对准人,对准百姓,抓拍他们最真实的生存状况。他拍摄乡村里孤单的老人、残破的老房子;关注老乡手里牵着的猪和牛、背篓里的孩子,老乡紧锁的眉头和开心的笑容。杨麾拍了几万张故乡的照片, 包括系列组图《乡村油灯》、《泥泞中的人们》、《长乐牛市》、《乡村理发匠》、《老房人家》、《川北老乡》、《嘉陵江码头》等。
木船曾是嘉陵江上的“班车”。每逢龙门场镇赶场日,机动船都忙碌地穿梭在沿江星罗棋布的小镇之间,周边小镇的人们,一拥而上,小船在江面上游走,船尾的马达肆无忌惮地吼叫着,一团团黑烟直冲江面。船桅上的高音喇叭不断地放着船上录像节目的打斗声,帆布盖着的船舱里不时传出乘客们阵阵粗犷的笑声。“以前都是船工用浆划船,现在都是机动船了。 那时的人穿什么衣裳、梳什么发型、什么样的表情……都会从我的嘉陵江影像中一一跑出来。” 杨麾摊开系列组图介绍。
为了拍一组“嘉陵江畔的挑夫”,杨麾用了十多年时间。 照片像油画一样,见证着南充城市的巨大变迁。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嘉陵江中的沙子、卵石成了抢手货,江边的沙石生意火爆了起来。十里八乡的农民闻讯后便背着花被子、米袋子,涌到南充的嘉陵江边,加入采挖、运输沙卵石的队伍。
挑夫们把挖出的沙卵石筛淘后一筐一筐地装满船, 起锚荡桨运往江岸,然后一担一担连人带沙过磅,挑运到岸上。 挑夫们饿了就吃用大锅蒸的家乡白米饭, 渴了就喝用江水熬开的薄荷茶。暮色中,他们用烧热的江水在船头洗去一日的疲劳;入夜,挑夫们就挤在船尾的竹棚下,在“龙门阵”中入睡;遇上江上发大水没有活干了, 他们就坐在靠河街的茶铺里, 品着大碗茶看录像打发时光。直到2000年,帆影和纤夫渐渐消失,大片大片的芦苇湿地被高楼大厦取代;江边劳作的汉子都南下打工了;十余座电航工程已经建成发电通航,江如平湖。江边很多乡村生活的痕迹和生活方式, 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感谢摄影, 让我能记录我的故乡,将光阴的模样印在相片之上。”杨麾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办一场关于故乡、关于嘉陵江,关于川东北人情风俗的展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钟林)为表扬和褒奖投身公安事业并作出积极贡献的公安民警,进一步增强公安民警职业荣誉感、自豪感,12月16日,顺庆区公安分局举行服务成就荣誉奖章颁授仪式,为2014年至今,退休、调离的22位同志...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