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文广(南充)
大概到了周朝,历法官员对“圭”做了改进,把太阳影子的长短又对折一回,添了四个节气,起名“立”,意思是到此时四季可以“立”起来了。以“立春”为首,从此节气变成8个。原来定的冬至到春分为春的规矩大约此后不久就后移了, 改为立春始而立夏前终,一直传到今天。
立春节气总是和如今的春节很接近,比如今年,除夕就逢立春。历史上很长时期把正月初一称“元日”,其时帝王百官要写诗词歌颂功德,宋代王安石《元日》一首流传最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提的“桃符”据说黄帝时就有了,但宋初已有最早的春联了,是不久前的后蜀亡国之君孟昶所创。 王安石时代,家门口贴春联一定不太流行,乡间更是多挂桃符,毕竟识字的人不多。诗中提及的“屠苏”是一种酒,据说除夕把药囊浸入酒中,待正月初一日全家都喝。喝时少年们先喝、老人们后喝,有“少年又长一岁,老人又失一岁”之意,从汉代流传下来,清朝乾隆时期还沿用着。
乡间说“春打六九头”。立春时天气开始转暖,各项农事渐次展开,仪式性活动层出不穷。比较重要的有迎春和鞭春牛,唐宋以来就盛行。立春这天,全国各地要到东郊迎接春天。春天的神叫“句芒”,管着扶桑,自然也管着春天万物。 迎春时有专人沿途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帝王祭祀用的牛叫“牲”,“牺牲”的“牲”,是从头到尾一根毛都不能差的全牛。但牛也是农家朋友,所以又有喜气洋洋的鞭春牛活动。 事先做好一个“土牛”,置于东郊,立春日官民欢天喜地去鞭打,把牛打碎,把土块搬回各家,求得风调雨顺、农事吉祥。近年来南充蓬安的“百牛渡江”,把许多春天民俗纳入其中,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喜庆。 南充也在打造丝绸文化,其实春日摆上席的“春卷”也有一说:据宋代《岁时广记》载,春日春卷是模仿“春蚕”,祈求当年蚕宝宝能获丰收。
新年从正月初一到初十, 依次是人和鸡犬猪羊牛马等过年的日子, 传说这是汉朝东方朔定下的规矩。当天如果艳阳高照,预示当年这种动物发达昌盛。初七人过年,称“人日”,帝王家和普通人家都很重视,或登高赋诗,或剪彩花戴在头上。这种习俗也延续到了今天。现在的成都,人日当天,许多人家扶老携幼去草堂凭吊诗人杜甫;而在达州, 万人空巷的元九登高节则是为怀念另一位唐代诗人元稹。 民间许多人家也有规矩,再忙也得等过了正月初七、吃了妈妈煮的面条后,人们才开始出门远行。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进一步宣传推广南充美食,表彰先进,转化评选活动相关成果,助推南充餐饮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日,南充市商务...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