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18日,农历正月十四,嘉陵区三会场镇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当天,该镇举办了盛大的“送蛴蟆”祈福活动,吸引了近8万人参加,带动旅游收入300余万元。
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当天下午6时许,三会镇“送蛴蟆”活动开始, 近8万人手持蛴蟆灯走上街头,在“蛴蟆王”的引领下,从场镇口沿着公路前行,长长的队伍成了一条灯河,一条火龙,场面十分壮观。一路上,大家手持蛴蟆灯,大声唱着民谣,歌声、欢呼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响彻云霄。
“很兴奋、很震撼、很过瘾。”家住嘉陵城区的王女士在现场说出了她参加活动的感受,王女士说,活动很有意义,有文化、有内涵,有看的、也有吃的,明年还要把家人带来一起参加。
“今天安排了舞龙、舞狮、高跷等民俗巡游表演,以及大型文艺节目表演和‘送蛴蟆’‘摇嫩竹’等活动。”三会镇党委书记廖天元说, 他们尽量把活动办得丰富多彩, 力争让前来参加活动的人们玩得尽兴,耍得开心。
带动当地旅游消费
2月14日,三会镇“贾四饭店”里,传来阵阵卤香味,3名工作人员正在卤制猪头肉。记者在饭店厨房里看到,案板上摆放了十余盆蒸菜、炒菜、炖菜和凉菜,令人垂涎欲滴。
饭店老板贾志说, 由于当天参加蛴蟆节活动的人非常多, 镇上大小餐厅都是满座, 供不应求, 所需的食材量比较大,要提前准备好才行。贾志告诉记者,去年蛴蟆节那天,他家饭店的营业额有1万2千多,是全年生意最好的一天。
三会镇像“贾四饭店”这样的餐馆有三家, 均表示蛴蟆节当天是全年生意最火爆的一天。
“不要着急,排好队,一个一个来。”18日下午5时30分,三会镇“荣碧超市”里挤满了人,已购好物的人员在排队付钱。
“平时营业额一天300元左右,春节期间1000元左右一天, 今天到现在已经卖了13000多元,比平时一个月的营业额还高。”该超市老板娘告诉记者, 尽管蛴蟆节这天人多生意好,她们也不坐地起价,所有商品还是按平时价格销售。
“将竹子的一头敲破,拿一个用竹子编成的圆圈,将敲破的竹子一端撑圆起来,外面再糊上一圈白纸或红纸, 接着在灯笼底部放上稀泥,在稀泥上插上蜡烛,就成了一只祈求平安、消灾避难的蛴蟆灯。”在场镇的一端, 三会镇韩家嘴村65岁的罗桂华一边卖蛴蟆灯,一边向记者讲解做法。
“今年做了100个蛴蟆灯,每个卖10元,做多了担心卖不掉, 再说也需要人力和竹子。”罗桂华告诉记者,她连续几年都是做100个蛴蟆灯来卖,每年都卖完了的。
据悉,蛴蟆节当天,三会镇实现300余万元旅游收入。
“蛴蟆文化”有待开发
农历正月十四,嘉陵区除三会镇外,国道318线嘉陵段沿线的龙蟠、 大通、金宝、太和等10余个乡镇同时举办了“送蛴蟆”祈福活动,吸引了20余万人次参与,实现旅游综合收入逾600万元。
“我连续四年参加了蛴蟆节活动,每年的活动大同小异, 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新鲜感。”任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三会镇人,现在在深圳做生意。从小送到大,“蛴蟆”情结已深入骨髓,每年他特地要等到正月十四过完蛴蟆节后才外出。 任先生表示, 很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在蛴蟆节上做足文章,推陈出新,让蛴蟆文化特色尽显、亮点不断,以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前来参与。
“太神奇了!”专程从重庆赶来的梁文宇说,如果把“蛴蟆节”这个民俗文化活动内容进行包装,移植到嘉陵江边,做成一个让游客人人可参与的活动, 或许可以为南充的旅游业增添一些民间文化内涵, 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要传承也要创新。”针对如何进一步打造,廖天元说,现在,蛴蟆节已成为三会镇规模最大、活动内容最丰富的节日,并演变成了旅游商贸活动。蛴蟆节是三会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大餐,同时拉动了经济,为老百姓带来很大的收益。下一步,三会镇政府准备建造蛴蟆博物馆作为长期的旅游景点。将把蛴蟆节作为一个核心点,围绕这个核心点延长活动周期,丰富活动内容,比如举办蛴蟆灯会、游园活动等,让此项沿袭了300多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大放异彩!嘉陵记者站 向荣 文/图
新闻推荐
2月22日,嘉陵区金凤镇,尽管春节已过,但场镇上依然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放眼看去,干净整洁的场镇道路,张灯结彩的沿街装饰,修复一...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