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一年级孩子在课间玩手工。
今报记者许莎明 文/图
开学伊始,不少南宁的低年级小学生家长反映,他们的孩子回校后出现“奇怪”的变化,变得爱喝水,勤跑厕所,有时还会躲在厕所玩。原来,一些小学出于安全考虑,规定学生课间只能在教室和走廊活动,但不能嬉闹、奔跑、喧哗。有的学校甚至不允许低年级孩子出教室。不满足于只能玩安静的手工和纸上游戏,猛喝水、上厕所就成了孩子们课间溜达的借口。不少家长认为,宝贵的课间活动时间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远没有发挥应有效果。如何让课间十分钟变得既安全又有效?记者对此进行采访
◎记者调查
孩子猛喝水 只为课间能去溜达
家住南宁埌东某小区的潘女士反映,她的儿子皓然读小学一年级,自入学以来出现了“奇怪”的变化,“以前上幼儿园时,老师都说他不爱喝水,嘴唇经常干到起皮。上小学后,却像个‘水牛\’,还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就去趟洗手间。这个变化让我很担心他是不是身体出了什么毛病”。
听到儿子的回答,潘女士有些惊讶。皓然说,在学校,课间10分钟,老师只允许学生外出喝水或者上厕所,为了多出去玩,每到课间,他就向老师报告,要出去方便一下。每次下课铃响后,他先到走廊里喝水,然后去洗手间,这样就不用呆在教室里。
无独有偶,南宁的张女士最近也很纳闷,她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儿子多多被老师投诉最多的竟然是上厕所。因为多多频繁上厕所,老师还让一位男生陪着去,“监督”他上好就尽快回教室。“老师跟我说,人家小朋友都在做功课,你们家小孩怎么这么忙,每个课间都要去上厕所,去了还磨磨蹭蹭不肯回教室。”张女士说,听了老师的投诉,自己真的很无语,“我们小时候课间都是铃一响就奔出去跳皮筋”。
在多个低年级小学生家长群里,记者发现,“课间上厕所”的话题引起不少人共鸣。几位男生家长都有被老师投诉孩子频繁以上厕所为名出去溜达的经历,说到这个话题哭笑不得。一位学生妈妈说:“我家儿子也是‘厕所爱好者\’,经常在厕所里蹲半个小时才出来,看课外书,甚至玩厕所里的拖把。”还有一位家长说,孩子被老师投诉后,问孩子在厕所干什么,孩子回答说“拖地”。
◎家长反映
课间运动没了 无奈纸上“游戏”
最近,记者走访南宁多所小学看到,下课铃响后,并没有出现热火朝天的活动场面,只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学生下楼活动。但他们也只是简单地互相拉扯、追逐、打闹,以往丢沙包、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抛石子、滚铁环等传统集体游戏在校园里已很难见到。如果有大批学生下楼活动,多数是为下一节的体育课做准备。原来,一些小学出于安全考虑,规定学生课间只能在教室和走廊活动,但不能嬉闹、奔跑、喧哗。
因为课间和午间不能去操场玩,走廊和教室空间有限,不允许奔跑和打闹,于是聪明的孩子们挖空心思,发明出了很多课桌游戏。传统的有五子棋、折纸、画漫画、做手工等。新潮一点的,有斗笔、波波饼、纸上超市等。最让孩子玩得不亦乐乎的,是诸如纸上僵尸、纸上QQ、纸上克塞号的“纸上电玩”。在某校二年级教室,记者看到,孩子们在纸上画上这些游戏角色,然后嘴里念念有词,进行口头打斗,赢的可以升级,画上升级后的角色。
对孩子们的玩法,家长们并不反对,但最遗憾的是“没有运动”。孙先生的儿子读小学三年级,他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跑是一种生理需求,尤其是对我儿子这种运动能力强的孩子。”家长王女士对此也持同样观点,她的孩子今年小升初,她说,受网络游戏的影响,不少孩子沉浸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独来独往,殊不知这恰恰让孩子的团队意识逐渐模糊,“这也使得传统的课间活动项目逐渐‘失传\’”。
◎校方观点
安全问题太敏感 不得不“圈养”
“管得紧,就是怕出意外。现在有的家长,孩子出现一点点意外,反应就很大。”一位不愿具名的小学校长表示:“有一次,一个学生不小心把手弄破了,家长发现后,孩子撒谎说是被教室里的什么东西划破的。于是第二天,这位家长跑到学校,在教室里用手把桌子、凳子都摸了一遍。”这一幕让老师心有余悸,“如果孩子的手真是被教室里的东西划破,那家长还不来找学校算账吗,学校压力可想而知”。
采访过程中,记者留意到,一些学校学生进出教室需要排队行走,上千名学生从教室内全走出去,再排队走回来,课间10分钟就过去了,几乎没有在操场停留的时间。加上时有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让学校如履薄冰,所以为了杜绝出现类似事件,便于管理,干脆取消了孩子们课间休息的室外活动。
“即使学生是在学校里自己走路摔一跤,摔断了腿,如果家长找到学校来,从法律上来讲,学校也可能要承担一定责任。”一位有着20年教龄的小学班主任颜老师坦言,现在的孩子都很娇气,出现过擦破皮家长都会找到学校的情况,总认为老师和校方没有尽到责任。但话说回来,如果我们老师看着学生玩耍,这个不让玩,那个不让玩,恐怕家长又该说老师“束缚孩子玩耍的天性了”。多数老师认为,不倡导孩子课间出去玩耍,校方也是无奈之举。
◎专家建议
家长反应别过度 校方多些安全招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欧静怡,有着丰富的儿童心理咨询经验,她介绍,十分钟的课间活动,不仅是两节课之间的转换,也是学生休息和运动的时间。“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为了安全让他们足不出户。如果孩子课间不能走出教室,只能做些简单的石头剪子布之类的游戏,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与人沟通、合作能力的弱化。适当的户外活动还可以使部分患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得到矫治。”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的孩子不知怎么玩,这就需要老师给他们指点一下,让他们玩一些有意义的小游戏。
采访中,不少教育专家表示,家长的理念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做什么,能走多远。建议家长能理性看待运动中孩子的磕碰、受伤,这些意外是难免的,只要是学校尽到了防范的责任,家长应该包容,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校方。
各方支招
●课间活动按年级分时段进行
琨琨曾随着父母到美国插班学习两年,去年回到南宁读小学三年级。琨琨妈韦女士介绍,在美国小学,孩子们一般从上午9:00~下午3:00,除掉午餐时间,一共有三次休息时间,每次休息20分钟。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必须离开教室出去外面活动。
一般来说,一、二年级的低龄孩子每次休息都是由老师整队带到操场活动,课间休息结束时再由老师带进教室;等他们进教室开始上课了,5分钟后,三、四年级的孩子出来休息;他们回教室上课后,再轮到五、六年级的孩子。这样既控制了操场上的总人数便于管理,也大大降低了危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家委会应统一家长意见
多位校方负责人建议,在解决学校“圈养”的问题上,家委会应该发挥作用。“家委会可以听取家长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得出一个结论——家长们到底想要什么,形成一个书面的意见,这样学校就好操作了”。
●校方可购买责任险
目前,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自愿购买《学生意外伤害保险》。资深律师葛伟建议,学校还可以购买校方责任险,如果出现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要承担赔偿责任,这部分赔偿就可以让保险公司来埋单。
新闻推荐
桥牌今报南宁讯(记者黄匀)3月14日,2015年广西区、市直机关第二十九届“迎春杯”桥牌赛在南宁举行。来自全区各地的近200名桥牌选手齐聚广西科学活动中心,在两天的比赛中一较高下。每年一届的区、市直...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