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走进桃花江畔的鲁家村,仿佛走进都市里的世外桃源:一座座具有桂北民居特色的楼房错落有致,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原本又穷又破的城郊小村,经过规划建设一跃成为桂林农家生态旅游的亮点。村民阳志宏借着鲁家村豆腐的美名,开了一家饭店,仅去年国庆假期就入账10万元。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被誉为桂林旅游人才的摇篮。代表们参观了该校的酒店管理实训中心、酒吧实训室和视觉艺术展。“教学和实训成果都很不错,希望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旅游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大家如是说。
徜徉桂林山水间,一片片美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个个旅游富民的故事令人兴致盎然。代表们一边参观学习一边交流心得,既感到了压力,更增添了动力。
“桂林旅游业起点高、标准高、有前瞻性,并且把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结合起来,很有借鉴意义。”上林县委书记尹建华说,“我们作为首府南宁的后花园,也要强力抓好一批旅游项目建设。”
“步入三江,你可以亲眼目睹神奇壮观的侗乡木构建筑,亲耳聆听天籁之音侗族大歌……”聊起三江旅游,该县旅游局局长余海霞侃侃而谈,“我们正全力以赴向中国旅游强县冲刺。”
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号:
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旅游业发展差距何在?
一个旅游点致富一个村、一个旅游区繁荣一个县,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旅游业的差距也显而易见:2012年,广西4A级以上景区数量排全国第8位,国内游客人数排全国第18位,旅游总收入只相当于广东的1/5、江苏的1/4、浙江的1/3、四川的1/2,排全国第20位、西部第6位。
代表们不禁陷入深思:广西既然拥有发展旅游的丰富资源,为何在综合效益方面与发达省份相距甚远?
会议期间,彭清华、陈武等领导同志深入各小组参加讨论,与代表们开诚布公,交换意见——
缺乏特色。“走到哪个地方都差不多,沿海没有沿海特色,沿江没有沿江特色,边关没有边关特色,民族地区没有民族特色,建筑千篇一律,村庄大同小异,街道似曾相识。”
观念滞后。“过去人们往往狭隘地认为旅游就是游山玩水,缺乏对旅游产业链的完整认识。事实上,旅游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显著特征。”
配套不足。“由于交通设施不够完善,不少游客往往是到了桂林、南宁,一听说到其他景点还要花三四个小时以上,就打道回府了”;“北海有独一无二的银滩和涠洲岛,自然禀赋是可与其他滨海旅游城市媲美,但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太少,缺乏对高端人群的吸引力”。
服务欠佳。“个别景区管理混乱,仍存在拉客宰客、强拉强卖现象”;“一些地方在票价方面对本地人和外地人区别对待,给人印象很差”。
开放不够。“缺资金、缺经验、缺人才、缺创新能力,尤其是旅游开发的眼界还比较窄,旅游产品的品位还比较低,旅游企业的实力还比较弱。”
一个凝聚共识的叹号:
努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强区!
“加快推进旅游业跨越发展,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产业发达、服务优良、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开放度高、竞争力强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强区!”——大会描绘了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吹响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号角。
代表们认为,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不仅是桂林市的事,也是全区的一件大事。各地要从实际出发主动承接桂林旅游辐射,努力从整体上提升全区旅游业发展水平。
“我们准备依托桂林的奇山秀水,与钦州的滨海资源相结合,主打‘山海经\’,让游客在这条旅游线上,看山、看水、看海,把‘山海\’旅游的文章做好做透。”钦州市旅游局局长苏春华说。
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丛解读说,本次大会释放出几个明确信号:首先,自治区从财政等方面拿出专项旅游发展资金,扩大总量支持旅游发展,这是以前没有的。另外,从交通配套及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方面都有比较具体实在的内容,体现了自治区对旅游发展的强力支撑,抓住了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对全区旅游发展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广西社科院院长吕余生认为,此次大会开得非常适时、非常到位。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成为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只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广西旅游业发展就会大有前景。
议思路、说创意,谈合作、论发展。大家找到了差距,明确了目标,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广西旅游业必将迎来奋起直追、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
新闻推荐
让八桂冬田“遍地金” ——广西推进冬菜、冬粮、冬肥“三冬”农业纪实
本报记者袁琳本报通讯员贺亮军从11月到明年4月初的4个多月时间,是收完晚稻与准备种植早稻的“空档期”,这个时期的田地被称为“冬闲田”。在我国北方,冬闲田不能耕种作物。而广西温光资源丰富,这时候...
上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上林县这个家。